一、使用类比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
1.把类比当作用来辅助理解的手段的时候,要关注“像”的地方,而不是“不像”的地方 。既然类比是个辅助理解、辅助说明的工具,那么使用它只是探索中的一个过程,不是结果。理解了那“像”的部分之后,还要继续探究那些“不像”的部分,新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为那些“不像”旧事物的部分啊!
2.类比的逻辑重点是“像”而不是“是”;不小心混淆了“像”与“是”的人,在用类比理解新事物的时候,接着下一步要犯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 —— 因为新事物已经等同于(是)旧事物了,那就没什么需要“理解”的了嘛!更没有了继续研究得必要……
3.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我总是告诫自
己,暂时先克制寻找类比的冲动,因为不恰当的类比还不如没有类比,甚至,不恰当的类比干脆相当于有毒,会麻醉我们的大脑,阻止我们有效地思考。
二、为什么说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石?
1.我们的大脑里都有各自的操作系统,它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地、持续地升级。而我们的操作系统主要由两个紧密相关的部分构成,我们要持续升级的只不过是:概念及其相关方法论。
概念是一切知识架构的基石。所谓的“独立思考” —— 少有人真正拥有的高级能力 —— 对其最朴素的描述无非是:能够独立地、正确地使用正确的概念。
2.作者整理出学校学习的方法论: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领回来教材,是把每一章的重要概念都抄一遍,随后直接死记硬背到脑子里……上课注意力集中多难啊?!可由于那些老师要讲的重要概念其实在我脑子里属于“可随时调用”的信息,于是只要老师在讲重点的时候,我总是能很神奇地“被召唤回来”……若是之前完全没有过死记硬背,那些概念在脑子里根本不存在,那么在走神的时候,即便有人在身边提到那个东西,大脑也全然不会有所反应。
3.有些概念是理应废弃的概念,要从我们的操作系统中剔除。哪怕仅仅一个不该使用的概念,就可能耽误无数人的生生世世 —— 他们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也不会忘了把后代拖进坑里。
4.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守型的(Be Good Type),一种是进取型的(Be Better Type)。这两种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做事的时候,关注的焦点不一样:
固守型的人(Be Good Type)更关注自己当时的表现,更在意外界对那表现的看法;
进取型的人(Be Better Type)更关注自己当时有无进步,并不在意对外界的看法;
第一种人过分在意自己当时当刻的表现,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如果“感觉有可能做不好”,就直接不做了 —— 省的丢人。第二种人常常并不在意外界的看法,他们知道自己有可能做得并不好,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进步,只要下一次比这一次更好,就是他们想要的结果。他们更习惯于接受挑战,处理压力,更懂得积累的好处。
显而易见,第二种人的成长空间更大—— 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人的类型不是天生的,我们要努力让自己成长成为这种人。
三、本书介绍的不吵架的方法论是什么?
参照TCP/IP 协议的运行机理,跟家人沟通的时候,作者定了几个小规矩:
1.我要做好至少尝试确认三次是否真的可以开始沟通;
2.沟通有很多种方式,不能局限在特定的某种方式上;
3.我要有个办法确认每次沟通确实成功;
4.如果事儿足够大,我就会切块,分步沟通;
总而言之每个环节上都一定要有清楚的确认机制……
另外,作者跟夫人定了沟通的协议:好,既然我们准备在一起,那么就是很久很久。既然希望很久,那我们就说好,有一个绝对不能说的词:“分手”。这个词一旦说出来,那我们就只能真分手,所以别说,千万别说。我们肯定会吵架的,可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无论吵得多猛烈,你和我都要知道,这个词绝对不能说……
夫妻不吵架或者逐步减少吵架频率的方法论无非是:
共同创建协议,
共同遵守协议,
共同升级协议……
四、本书介绍关于朋友的方法论是什么?
(一)在老朋友身上要花时间
花时间,就是耗费生命。时间就是这样,无论你干什么,它都会流逝,并不会因为你虚度就给你机会重新来过。所以,我很重视自己的时间,所以愿意在老朋友身上花时间的意思是说,我很重视他们。
(二)甄别什么样的人值得花时间成为朋友
有几个甄别朋友的方法论:
一技之长
追求进步
真诚热情
所谓的大牛,就是那些有能力构建自己的世界的人。
用嘴道歉的人不值得交往,用行动道歉的人遇到一个就要珍惜一个。
(三)为大家创造多赢局面
不要说多人,就是两个人交往,也最好尽量避免求人的状态,这样的关系没办法长久。最好是能够创造一个两人共赢的局面,各自都开心。这不太容易做到,但肯定值得为此多花时间做功课。
五、本书介绍的销售的方法论是什么?
(一)找利润高的东西卖
既然卖东西是耗费时间精力的,而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差不多,反正都是有上限的,于是,卖利润低的东西就是亏的。
(二)只卖贵的东西
选择卖贵的东西、或者只卖贵的东西、甚至只卖特别贵的东西,其实是一种策略而已,只因为无论售价、利润高低,维系每个客户都是需要花费时间的。
(三)必须挑出确实好的东西卖
卖贵的东西,最终其实只有一个负担,就是那东西既然贵,就要真好。
(四)做出自己的好东西
销售是有责任的。做出真正好的东西,销售就好像是不存在了一样,放在那里就行。
(五)最好的东西是不用讲道理的
把东西做到真好,直至最好,其实是最省心、最省时的方法论。
(六)销售的终极技巧
我希望这不是技巧。这应该只是一个习惯:把客户真的当作好朋友。
(七)光环效应
把东西做到最好的人,往往能自然而然地享受这世上看起来最好的一种状态:
头上有光环。
光环效应是迷惑人的,但创造者要抵御这股力量,不能被自己的光环晃瞎了自己的眼镜,灼坏了自己的脑子,要想尽一切办法继续做出更好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