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生死》
雪漠著
有人问我,什么叫“如如不动”?我告诉他,如鸭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如如不动者,才明白何为如如不动。因为,当你真正明白如如不动后,你便见性了。
“如如不动”只是明心见性时的一个附加作用,就像我们肚子很饱的时候,自然不想再吃东西一样。你一旦明心见性,并且能够保任真心的时候,便会得益于智慧的观照,在生活中不生烦恼执著,概而言之,这便是如如不动。
真心、打成一片、如如不动,诸如此类的“概念”,准确说来,都不应该被当成概念,它们本来是一种超越概念的东西。不过,我们在书中表述它们的时候,也只能用概念以及对其的字面解释,来尽量让你在理上明白一种东西。
这种理上的明白,就像是一种台阶,你走到这个台阶的最高处,一伸手,就自然可以够到那事上的明白。至于你愿不愿意走上这个台阶,你愿意走多久,假如中途觉得累了的话,你会不会生起退转心?这都是你个人的选择。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路,你在攀爬的过程当中,是很可能会从旁边掉下去,摔个粉身碎骨的。为什么呢?因为那台阶在黑暗里,你还需要一盏引路的明灯。
善知识的作用,就是告诉你,你该怎样修行。古代印度有八十四位著名的成就者,其修行成就的方法各不相同,各自的修行境界、对世界的影响,也都各不相同,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先找到自己的上师,然后再如法如量地按照上师传授的修行。不过,善知识的身教,有时比他的言传更加重要。
不明心性时的“忍”,属于一种帮助你远离嗔恨的戒律,然而,就像所有其它的戒律一样,它本质上是你内心的一种守候,而非一种外界强加给你的束缚。有所取,有所舍,便是戒。所有的舍取,都为了内心的明净。
我举个例子,当有人骂你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不甘心,但是你仍然要忍。为什么要忍?因为你不能放纵自己的嗔恨,当你放纵自己的嗔恨时,它就会让你在情绪冲动下,做出一些不太恰当的选择,然后承担一些相应的业报,尤其是会加重你的愚痴。
比如,有的人不愿意控制自己的愤怒,每次与人发生争执的时候,都会选择一种非常激烈的处理方式,或跟人吵架,或跟人打架。他们以为自己这样做,是为了让对方明白一种做人的原则和底线,知道凡事都要承担后果,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借口,其真正动机,仅仅是他们受到了刺激,很想发泄自己的愤怒。
当然,每个人在面对世界时,都有自己的一种方式,不过,每种方式所收获的效果都不太一样。无数个行为的“效果”,便组成了我们的人生。
比如说,有的人吵架、打架,后来不了了之;但有的人只是一时冲动,却会在一些巧合当中,变成杀人凶手。谁知道,你的一时冲动,会不会造成一种你不愿意去面对与承担的局面?
所以说,无论是出于一种修行的角度,还是出于一种理性分析的角度,放纵恶念,放纵嗔恨,都会为你的将来种下一种非常可怕的恶因,一旦机缘成熟,这恶因就会结出可怕的恶果到了那个时候,你就算不想承受,也不得不承受了。
世界就像一个大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滴水,你不能把大海与这滴水分开,所以你也不能把利己和利众完完全全地分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在不断互相影响着对方,你心灵的状态,决定了你面对世界的态度,这些态度便预言了你的一种命运。假如你对自己的命运不满意的时候,首先不应该责问老天爷,你应该责问自己的心,问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擦亮眼睛,做出一种更为恰当的选择呢,为什么要为自己的未来埋下那么多恶的种子?
可惜,我们在遭受逆缘的时候,即便不埋怨老天爷,也往往会埋怨这个世界,我们会觉得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恶”:动不动就遇到要跟你吵架的人,动不动就遇到不尊重你的人,动不动就遇到一些侵犯你利益的人,动不动就遇到刁难你的人……也许世界上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恶”,因为社会上盛行着一种倡导欲望的文化,这种文化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灵,让人变得更加贪婪,更加愚痴,更加冷漠,更加愤怒。但是,毕竟,所谓“社会”,说到底,就是一个又一个人。没有每一个“我”,就没有整个社会,也没有所谓的“文化”。
作家雪漠: xuemockh196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