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思己之过

思己之过

作者: 春风小雅 | 来源:发表于2020-07-20 07:28 被阅读0次

          贤人常讲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达人者容人之错,思己之过。贤达之人有忧世之心,而无患己之虑。 然世风逐利,尽向外求,但见浮华之末而不见贤达之本。精神世界的缺失而致使道德伦理的沉沦与日俱增。底层人伦的操守危在旦夕,人将不仁亦不是危言耸听。其表在人文关怀的冷漠,人际的世态炎凉,其根在自私自利的滋生蔓延,自我修养的缺失,自我纠错能力的断层。养而不教已久矣,教之思己观过犹为当务之急。

          论语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朱熹说:“已矣乎者:恐其终不得见而叹之。内自讼者,口不言而心自咎。人有过而能自知者鲜矣,知过而能内自讼者尤为鲜矣。能内自讼,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夫子自恐终不得见而叹之,其警学者深矣。”  程颐说:‘自讼不置,能无改乎!’又说:‘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  朱子语类:今有学者幸知自讼矣,心胸之悔,又若何而能不留耶? 说:“改了便无悔。”又问:“已往之失却如何?”曰:“自是无可救了。” 钱穆说:颜渊不迁怒,不贰过,孔子许其好学。然则孔子之所想见,即颜渊之所愿学。孔门之学,断当在此等处求之。钱穆解:夫子说:“完了吧!吾没有见一个能自己看到自己过失而又能在心上责备他自己的人呀!”

          盖圣人之学其旨在向内求,在因上找。这个修法和释家有同义,其中尤其在思己过上猛下功夫。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呢?人皆由小到大,孰能无惑呢?生命的过程就是由不知到知,由有限到无限,每个人以有限的认知去判断周边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终是在不对称的信息下做出的言谈和举止,在无限的观察、比较、判断、尝试、试错中建立一个有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致而百虑,千虑尚有一失,有过也必然。关键是见其过而能自省,口不言而心明自咎。难明在于其过又各具特色,能明者即不妨事的。

          论语夫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观有向外和向内,修法不同,层级不同而已,向内观知仁道,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仁者人也。故观己过可修成为人道,圣贤也皆由此成。不然则非,夫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不改,犹为知过而不改,此过而成为错,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忧终会为患而不仁。不仁而成咎,悔之可见,终不可救徒增感叹,得解不易,生也不安,死也不宁。过又有小人之过和君子之过。夫子说:小人之过也必文,小人之过也总会想尽办法遮掩和修饰,与人何益?自欺欺人而已,身不安则心不静。 

          论语夫子说:“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此过既有知行不一之义,也有过而耻错之义。有过错,人之常情。或笃于时,或据于墟,或束于教,容人之错是为义,知己之过是为德。夫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夫子勇于自己识过,闻过则喜。夫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圣人寡过之法无他,学而时习之。学仁义礼智信,学恭宽信敏惠,学温良恭俭让,学刚毅木讷谨,学以明理,学以寡过。此皆为向内求,观过之法门。

          释家言观、照、渡之路径非不由此?何以渡烦恼而解脱之。夫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学记云:学而知不足,故能自反。学无止境,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故能:不迁怒,不贰过。夫子感叹如能坚持不懈地学习,犯了错误,能见到自己的错误,又能自己谴责自己而改正自己的过错,那就是君子之风了。君子之风德也。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抑之。”修行就是思过的过程,用释家言就是惭愧二字。此是择善的大法。少有人明此理。思己之过,已矣乎!已矣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己之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os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