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每日中微行
加起来是很长的路
很多冷暖不同的天
有一种笃定,是不与心失联
有一种妥贴,是不与自己走散
像回家的路,熟悉的光
前几天,朋友忽然发来了一个文件,是我录给他的一段语音,大概是在6年前。
内容并不重要,无非就是些希望彼此实现梦想、友谊天长地久之类的话。
现在听起来难免有些尴尬,我问他怎么把这段语音留到现在?
他说,因为觉得你那个时候真是矫情的可以。
他总说我"矫情",生活里屁大的事,也要当成宝一样的记录下来。(比如现在)
我的确是个喜欢涂涂写写的人,以前常在本子上,所以有了"恋本癖",社交平台出现以后,就从笔头转移到指尖。
我算是微博的第一批用户,从入驻开始,就用那些细细碎碎的语言记录生活,眼瞅着微博来源从"来自"短信、UC浏览器变成Android、Iphone.。如果当时有一点点互联网意识,估计现在也该是小V 了。
只能怪我当时把社交媒体用成了流水账似的日记本。
所以坚持了这么多年的习惯,也没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指尖上的文字,既不能帮你练字,也不能帮你识字,流水账的风格也不能提高写作能力。因为鲜少通过这些文字反省自己,那些所谓的"沉稳心态、规律生活"也都是胡扯。
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爽到爆棚的"倾诉感"。
生活里大大小小的事太多,能与别人讲起的却很少。看了偶像的演唱会,抢到了限量款,突如其来的雨天带了伞,或者是考试通过,这些在你看来天大的喜悦,在别人眼里却毫无触动。你兴高采烈的讲述完,能得到的回复就是"哦",一句"关我屁事"的潜台词。
没有人可以分享喜悦,也没有人能准确感受你的悲伤。
也能理解别人对你的生活不感兴趣,就像你对他们的生活也不感兴趣一样。也说不定他此刻正在苦逼的混迹于办公室政治,或者正为自己长了颗痘痘而焦虑。
每次这时候,想要倾诉的那份欲望,就像吃下一大口米饭噎在了胸口,总得喝下一口水。那些细细碎碎的文字,就成了"倾诉欲望"得以释放的出口。
《奇葩说》的姜思达在节目里说:我想和自己保持联系。觉得这句话实在妙不可言。
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标签太多,"孤独症"谁都会犯,我也常常习惯于与别人共处,和别人说话,对自己却无话可说,能建立起来的唯一联系,也就剩下那些记录生活的文字了。
这是我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最好方式,通过噼噼啪啪的键盘声音开始关照自己的内心,给自己嘘寒问暖,然后遇见那种久违的孤独感,感受生活的使命,还有勇气和喜悦,这些都是独处的时间里最能得到慰藉的事情了。
所以,每次被人问起:"你要是有男朋友了,最想对他干什么?"
当然不是"精尽人亡"的贪心事。
我想我会让他读我写过的所有字,跟他分享极其繁琐又常见的生活。
这样那些沉沦的存在感,应该也会一下子就闪亮起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