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史纲》,施展老师讲了一个关于《马关条约》的小故事,印象非常深刻。
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在甲午海战之后,签署马关条约的时候,缔约双方在条约中得有称呼,大清这边自称“中国”,日本坚决不干,说你现在那么落后,哪里是什么中国,我才是中国呢。
读书少,真的是失去了很多乐趣。这么有意思的事,以前从来不知道。
曾经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原来居然不是吗?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如下:
在古代,所谓的“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央”,也就是全世界的中心。但是请注意,这个中心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而是文明意义上的中心。
什么叫文明意义上的中心呢?
意思就是,文明和野蛮是不一样的,文明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方向。
而啥叫文明,得有个标准:达到了文明最高水准的地方,就是文明意义上的中心,古人就管这种地方叫做“中国”。
所以,在古代历史上,如果有人谈到“中国”,不仅仅是指中原大地,更重要的是指,这里是文明水准最高的地方。
既然文明水准才是定义“中国”的标准,那么依照这个逻辑,“中国”也就并不必然是指今天咱们所说的中国这片土地了。
所以这才有了马关条约的这个小故事,对此,施展老师是这样评价的:
要注意,马关条约,这是1895年的事情,马上就进入20世纪了,东亚世界的人到了这会儿,还是从文明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啥叫“中国”呢。
从马关条约这故事里还能看到啥呢?
那就是,古代中国对于文明的理解,并不认为它是属于特定的哪一群人的,而是认为文明是属于所有人的,只不过是刚好我们中原这边的文明水准最高,所以你们别人应该向我看齐。
但是原则上来说,文明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并不专属于中原的人群。
原本以为天经地义的一件事,从来都没有去思考过,但是稍微了解一下历史的脉络,稍微学习一点相关的专业知识,看问题角度立刻不一样了,甚至连整个感受都有了不同。
如果生活总是波澜不惊,那就读书吧,总是能有意外的惊喜。
甚至,如果觉得生活枯燥乏味,那一定是你还缺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