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这是个特别的年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而《一九四二》这部影片赤裸裸的演绎了在战争年代的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令人汗颜。
影片开头是一段充满口音,古老的广播背景,怀旧的氛围萦绕心头。之后讲述着河南小村里发生的一些事,他们遇到了一个重大问题——吃的难题。没错,就是饥荒,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当贼人侵入村子的时候,村民们甚至于饿的无法战斗抵抗,但是他们却可以因为一句“一人三升小米跟龟孙干”而斗劲十足,可见争夺食物成了大家最最重要的事情。可是,最后拼死抵抗,也只是两败俱伤,从此,村里人都踏上了逃荒之路……
饥荒那啥叫饥荒?不愿饿死,出门寻吃的。
影片中的东家是个关键人物,他的心路历程也成为了影片的重要线索。刚开始,东家认为自己是有钱人,跟一般人逃荒总是不一样的,只不过是去躲灾罢了。但事实总是不那么出人意料。我想这就是地主阶级的富人姿态吧,所以也为之后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小安是一个传教徒,他跟随百姓逃荒的队伍,传播主的思想,并大放言辞说道:"出门逃荒只能靠主"。但是极其讽刺的是,当小安亲身经历了逃荒中的种种,他都不禁反问:上帝为什么斗不过魔鬼?既然斗不过,为什么要信。炮弹炸得血流遍野,也炸毁了小安心里的主。
可见,在当时,封建顽固的思想依然在人们热闹心中根深蒂固。愚昧的百姓在逃荒路上,甚至还不忘自家的祖宗牌位,真是令人唏嘘。
李培斯主席和蒋司令的斗智斗勇,也是令人实感滑稽。李主席一心为河南灾民解决旱灾问题,可作为政府立场的蒋司令以军粮为要挟也实在可气,还义正言辞的发表:饿死百姓,国还是国 ;饿死当兵的,国将不国。这不仅令人痛心,难道中国政府能视百万受灾群众于不顾吗?官场腐败政治混乱,甚至于以权谋私。这么多灾民颠沛流离,却看不到政府的一点点救助,战时无法救灾,战后又是一塌糊涂。 国家贫弱,甩包袱保大局,真的是解决之道吗?我想,大错特错。百姓寄希望于政府,被迫拼命上交军粮,希望打了胜仗就可以回家。可是,政府对河南战局不战而撤的行为实在是令百姓心寒。甚至于,让日本人抓住机会,以给百姓发送粮食为诱,进而占领中国,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
中国人,首先他们是“人”。
在我看来,尤其可悲的一点是,政府决定赈灾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受不了《时代周刊》记者发布的舆论压力。外国记者通过跟随受灾人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百姓的水深火热:吃树皮,卖小孩换粮食,甚至于发生狗吃人的可怕现象。
影片的最后,只剩下老东家和他的孙子,他们走了106天,1012里,千辛万苦到了陕西,可结果孙子却被闷死了。结局似乎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场逃荒,还有终点吗?
我无法想象是多么大的折磨让一个知青女学生放弃信仰,就为一口粮,甘愿卖掉自己?
我也无法想象那场饥荒有多严重,才能完全磨灭人性,就为一口粮?
我更无法想象,如果是我呢?
且行且珍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