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降,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万物收藏,唯有柿子树还挂着红铃铛。所谓的,好事成霜,喜从天降。
中国儒家文化的基调以团圆为美,所有的喜乐年华都离不开成双成对,突出报团取暖的陪伴意味。
今天,终于将手头积压的三本蒋勋老师的书看完。阅读过程如沉寂露重的暗夜,读毕,心中颇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感觉。
是否,今日霜降,心间霜白。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这样一则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的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有时候你以为找到了,有时候你以为永远找不到。
柏拉图在《会饮篇》里用了这个了不起的预言,正说明了孤独是人类的本质。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状态;是在一个独自的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然的声音,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感悟生命的真谛。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感到恐惧的事物,正如每个人都曾经害怕过孤独。
比如:在北方念书时,我会害怕下了一夜的雪,总想一大早就醒来,看一眼他们被践踏前的样子,这可能是因为知道一件事物最初最美好的样子无法留住; 我更害怕告别,与人的告别,与物件的告别,与过往的告别,可能因为知道生命是一场单程旅行,无法回头,即使再遇见相同的人、同样的事、一样的经历,也已物是人非,时过境迁。
在过去,对于孤独似乎特别恐惧,大概因为一直过的是集体生活。或者,是因为很多事情亦想不明白。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于另一个人来说,都是另一个世界。自己已经沧海桑田,而他人可能不过抬手一瞬;没有任何两个人的世界能够完全同步,所以,这个世界哪有什么感同身受,一个人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另一个人,所有那些寻求被理解被接纳被爱的努力,最终都是一场徒劳。你磋砣了岁月,岁月也磋砣了你。这恐惧,原来是对人,生而孤独的恐惧。
昨天晚上,到日月广场的玩具翻斗城把六六前几天看好选定的玩具买回家。没想到,她看到后头一扭,丝毫没有我以为的兴奋。虽然,买之前她还兴高采烈的和我反复确认。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她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我看来,没准在她的心里,这个玩具已被演绎成另一个故事了吧。这恐怕会成为我和她之间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了。
那就让它成为一个谜吧,有时候,我们谁又不是谁的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