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至今,我们对资源的获取变得越来越便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茁壮成长,更是让我们不废吹灰之力就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绝大多数我们所需要的资源。无论是实物资源或是数字资源,都在我们的弹指一挥间获得对其的所有权。然而,在这种极度的便捷下,暗含着我们对资源的不重视,我们更多的变得囤积资源,而非使用资源。
书非借不能读也
这句话出自于中学时代所学的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一文。早在清朝时期,文学家就已经一针见血地认识到了『拥有』对我们的影响。当我们获得了对一本书的所有权之后,这本书就变得不再那么珍贵,于是对追求它所要传达的思想不再那么急不可耐;相反,如果我们没有对这本书的所有权,而只有阅读权的话,这本书对我们的价值就变得弥足珍贵,我们必定会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它所传达的思想吸收殆尽。
然而,几百年过去了,现在的我们却似乎丝毫没有吸取前人的经验,仍然热衷于不断的拥有资源,囤积资源,而非恰如其分地利用资源。在过去我们看书只有笨重的实体书可以选择,而现在一个Kindle或者pad,我们就可以看遍天下所有可以称之为『书』的文字。于是,我们每发现一本感兴趣的书,就下载一本,久而久之,我们的磁盘聚集了成百上千本书,甚至磁盘的容量也许也已经不足。但是在这些我们拥有的『藏书』中,也许被我们认认真真的翻阅过的屈指可数,甚至也许一本都没有去翻阅过。这种现象并非个案,而是存在于为数众多的信息时代的宠儿身上。在『冬吴相对论』中,吴伯凡坦诚他有一个名为『万卷书』的文件夹,里面囤积了大量的电子书,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03、04年,但是真正打开过的没有多少。听到这段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何尝不是如此,且不说我那已几近被压垮的书橱,曾经在我的电脑上,也有那么一个文件夹,里面存放了许多我自认为感兴趣的、会去翻阅的电子书,却又没曾翻阅,最后被我全数删除。
这种现象也不仅仅是存在于『电子书』这一领域中,电影/剧集同样如此,在在线视频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的时期,我们何尝不是不断地下载那些正在追的『美剧』、『公开课』,但是下载下来之后又被尘封在了磁盘中,不曾观看。当电子商务兴起之后,便捷的网购迅速捕获了我们的『芳心』,我们开始从XX商城购买大大小小的物品,快递一个接着一个。等有那么一天,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在我们曾经从各商城订购的物品中,大多数都属于可买可不买的范畴,只是当时的冲动购物。同样是在『冬吴相对论』中,讲述了一个家境不错的人的在线购物经历:由于家境不错,所以就不用上班,于是每天在家就蹲守在各商城中,看到『好东西』就下单订购,接快递,收到之后放在一边继续订新东西,不断循环,最后堆积如山。
当我们过度注意到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的时候,我们会遗忘这些便利所带给我们的真正价值,我们会遗忘发明这些技术的初心。技术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收获,而非更快的囤积。在这囤积的时代,我们应该重拾初心,减少对物质的囤积,增加对精神的囤积。用囤积武装我们的精神生活,而不要让囤积成为压垮我们物质生活的那最后一棵稻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