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5-14

2019-05-14

作者: 朱玉林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22:03 被阅读0次

          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及其后裔在陕西宝鸡

                                      快乐有趣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在五千年间,光耀于世,众多的英雄人物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这些英雄人物中,就有在陕西宝鸡作战的南宋名将吴玠、吴璘。2019年初,我与几位朋友去大散关及古战场和尚塬,专门来此凭吊南宋名将吴玠、吴璘。

                  吴氏兄弟像前三鞠躬

            地处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的大散关,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雄关。古代大散关位于汉中、巴蜀的官道,也是古代秦蜀间早期开辟的交通要道。它是秦蜀诸栈道中保持驿路地位时间最长的一条交通干道。散关道在唐代辟为驿路。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等大西南各省份的交通纽带。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著有《书愤》其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散关道上屡次发生战事。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采纳韩信之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自汉中,经散关,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统率大军出散关,经故道,夺取汉中。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散关,围陈仓20天,终因粮尽而退返。南北朝分裂割据时期,散关成为各路兵家争夺的主要军事目标。宋时,金兵南下,进犯陕川,宋将吴玠、吴璘兄弟聚兵扼险于散关固守,打败金兵多次进攻。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吴氏兄弟与金兵在此又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屡立战功,名垂千古。

           大散关因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以来是关中四大关隘之一。 如今大散关已是供人参观游览的名胜风景地。昔日金戈铁马、人嘶马叫的滚滚战火,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消失在历史的风烟里。曾经的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关中西大门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隘,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快捷舒适的现代公路和现代铁路。

           我与几位朋友去大散关。眼前一座五间二层敌楼,横锁关上。敌楼上有大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大散关”三个行草大字,古朴凝重,浑厚遒劲。敌楼北墙上是巨幅山水画《大散关图》,为游人展示了古大散关的风采;南墙上是工笔重彩画《抗金图》。后人为纪念吴氏兄弟,在关西修有吴公祠,吴玠、吴璘兄弟雕塑在大散关巍然而立。我们围在像前向吴氏兄弟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然后,参观了古大散关的历史遗存。

           “三秦散关雄千古,二吴豪气传万年。”从留在大散关的这副对联中,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吴氏兄弟的满怀豪情。

            据史料记载 ,吴玠(1093~1139) 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迁居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善骑射,曾读经史,凡往事可师者,皆录于座右,墙牖皆格言。少时参加泾原路军,靖康初,曾与西夏军作战,有功。建炎二年(1128),金兵入陕西,吴玠力战屡胜。张浚经营川陕,升吴玠为统制。建炎四年,吴玠进兵收复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受任为权永兴军经略使。同年,富平(今属陕西)之战失败后,他和弟吴璘收散兵,扼守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绍兴元年的时候(1131),金将没立、乌鲁、拆合来攻,败去。完颜宗弼集结重兵,再度来攻,吴玠率部选劲弓强弩,轮流发射,箭密如雨,号为“驻队矢”,大破金兵,以功拜镇西军节度使。绍兴三年,金将完颜杲绕道攻饶风关(今陕西石泉西),入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吴玠等退守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南),阻金军入蜀之路。四年,宗弼、完颜杲攻仙人关。吴玠等在关旁预先整治战场,称杀金平,一战大胜,全军从此不再进窥四川。吴玠以功升任川陕宣抚副使,进检校少师,奉宁、保定军二镇节度使。吴玠官至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死后,谥武安,淳熙年间追赠涪王。

      吴璘 (1102—1167)南宋抗金名将。字唐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绍兴初与兄吴玠守和尚原、仙 人关,击败金兵。金完颜亮部南侵,他领兵督战,收复秦、凤等路所辖十六州军,守蜀有功,官进太傅,封新安郡王。

      建炎三年(1129年),吴璘与兄长吴玠同时被陕西宣抚处置使张浚所赏识。此后兄弟二人并肩作战,同受升赏。兄吴玠去世以后,吴璘接替哥哥的使命,成为陕西抗金的主力部队,被升任龙神4厢都指挥使。绍兴十六(1140年),正当宋高宗和奸相秦桧庆祝“和议”成功的时候,金人撕毁和约,分兵四路在主帅金兀术的指挥下,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金兵很快占领河南、陕西的许多州县。接着,金将撒离喝率领西部金兵,强渡黄河,攻占长安,直趋凤翔,情况十分危急。但在吴璘的正确指挥下,此战首战大获全胜,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阻止了敌人的西进,挽救了全陕的危局。朝廷升吴璘为镇西军节度使、并授予侍卫步军都虞侯。吴璘在对金军的作战实践中,也总结创新了一种新战法,名叫“垒阵”,专门打击敌人的骑兵冲锋队,行之有效,屡挫金军,在西北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吴氏兄弟为国为民征战川陕,屡建殊勋,其报国忠良受到南宋朝廷的格外器重和宠信,其民族气节也深得两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吴玠于淳熙年间被追封为涪王,谥号“思烈”,又谥“武安”,时人在仙都关为他建庙祭祀,今宝鸡市大散关仍然遗存有为他建立的大王庙。吴璘死后享赠太师荣衔,被追封为信王,谥号“武顺”,蜀人建有“吴武顺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川陕人民至今不忘吴玠吴璘兄弟的不朽功德。《辞海》收有吴玠、吴璘条目。他们保境安民的伟大功绩,永远铭刻在宝鸡人民心间。

                  吴氏兄弟鏖战和尚塬写春秋

           和尚塬位于秦岭之巅。秦岭是中国人的始祖炎帝生活居住之地,炎帝也就是烈山氏,号神农氏,又称赤帝,华夏始祖之一,与黄帝并称为中华始祖,他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尝百草,采药救人,为华夏儿女所敬仰,以致我们中国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和尚塬在今天嘉陵江源头景区内的一处凹地,整个大散关只有那里才比较平坦,而且距离大散关的前方战场较远,是屯兵的绝佳地段,这也印证了历史所记录的吴氏兄弟的作战方略。只不过当时的战线可能从现在的宝鸡戴家湾一带一直延伸到甘肃天水,大散关一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据宝鸡县志记载:和尚在塬宝鸡县城西南六十里,大散关之东,由上神岔入山,逾大王岭,涉东峪河,至原三十里,其形边仰中凹,广袤约千亩。昔日这里烽烟四起,金戈铁马;如今这里已是绿草如茵,牛羊成群,一片祥和景象。

           从和尚所塬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其与大散关同样险要,二者是不相上下。史料记载:和尚最塬为要冲,自原以南,则入川路散;失此塬,是无蜀也。由此可见此塬在当时战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建炎四年(1130年),吴玠 被时任川陕宣抚使的张浚用为秦(州)凤(翔)路副总管,兼凤翔知府,始离曲端的泾原军,独当一面。吴璘升任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康州团练使。这年八月,张浚部署富平会战,全线溃败,泾原、陕西五路纷纷投降金兵,张浚退往阆州(今四川阆中)。忠于职守的吴玠、吴璘兄弟在危亡关头秉承民族大义,率领誓死保卫关陇的血性男儿,歃血为盟,死守大散关东面的和尚塬(今陕西宝鸡西南)。为固守计,吴玠兄弟高举王师旗号,收集残兵散勇,编营列栅,积粟屯草,决心以父老乡亲为后盾,凭隘扼险,与金兵决一死战。

           渡江追袭高宗赵构的金人被岳飞、韩世忠打败后,随即将进攻重点转至陕西,企图打开汉中入蜀通道,先占四川再灭宋,没想到在陕西遭到与东路一样的顽强阻击。绍兴元年(1131年)五月起,金兵两次强攻和尚塬,都被吴氏兄弟率领的数千之众所击退。十一月,敌军统帅金兀术会集诸路将兵十余万,自宝鸡连营百余里,垒石为城,造桥渭水,对和尚塬发起第三次围攻。吴玠居高临下,沉着应战,分兵把隘,轮番排射,并不时调兵遣将,率骑四出突袭,用声东击西战术围追堵截,驱敌于埋伏圈聚而歼之,把金兵打得晕头转向。经过三天浴血激战,宋军生俘将官甲士、缴获铠盔粮草均以万计。厮杀中,金兀术在神坌误中吴璘伏击,身中两箭,吓得脱掉战袍,剃掉胡须,趁着黑夜逃回燕山,吃了入侵中原以来的最大一次败仗。战斗中,凤翔百姓纷纷筹运粮食支援;抗金报捷,又连夜赶往前沿阵地犒军,可谓兵民同仇敌忾。和尚塬一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入侵者的气焰,大长了宋军的威风,也彰显了吴玠的军事才能。有关这场保卫战及英勇之师的许多神奇故事,在当地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

           和尚塬大捷后的两年内,朝廷相继授予吴玠定西(今甘肃)军节度使、陕西诸路都统制之职,节制兴州(今陕西略阳)、文州(今甘肃文县)、龙州(今广西左江)。吴璘于绍兴二年(1132年)提升为泾原路马步军副都统,专守和尚塬。绍兴四年改守仙人关。其间,又在饶凤关出奇制胜,在仙人关大破金兵。西北屏障一如铜墙铁壁,巍然屹立。金人觊觎川蜀,因有吴玠兄弟首当其冲,屡屡望而却步,始终没能如愿。宋军以少胜多,重创金军主力,鼓舞了宋军的士气,扭转了富平战败的局势。其后,金军在进攻饶凤关、仙人关等地时,由于吴玠、吴璘兄弟所率部队顽强抵抗以及当地人民的支持,又遭到惨败,被迫退回凤翔,暂时放弃了攻入四川的企图,使其重点进攻遭到失败。此战对金军的打击是非常重大的,是其灭辽破宋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大惨败,所以有的历史记载说:“金人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兀术之众,自是不振。”和尚原之战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它凝聚了当地人民冒死支持宋军的心血。《宋史·吴玠传》上说,“玠在原上,凤翔民感其遗惠,相与夜输刍粟助之。玠偿以银帛,民益喜,输者益多。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杀之,且令保伍连坐,民冒禁如故。”吴氏兄弟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俩总是身先士卒,团结将士,共固抗金。和尚原大战时,吴玠、吴璘仅靠富平之战后所收集的数千散卒扼守关口,敌军则有十余万,数倍于我。且和尚原远离内地,供给没有保障,有人想劫持吴氏投降金兀术。在此危急关头,吴玠深明大义,召集诸将勉以忠义,以诚感泣诸将,使上下一心,积粟善兵,列栅死守,终于击败了强于自己的金军,遏制了金兵南下破宋之势。和尚塬之役是南宋时期保卫川陕的一次重大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列之一。

                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后裔在陕西宝鸡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吴氏兄弟子侄屏卫川陕近80年,为南宋立下中兴辅佐之功。吴氏根在甘肃庄浪,但在陕西宝鸡也广有分布 。

           据陕西宝鸡市政协文史员、吴氏后裔吴正茂介绍,他们吴氏的家谱现存有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庚子谱一套,分仁、义、礼、智、信 5册共 60卷。 族谱显示,吴玠的子孙起初依附先王,居住在兴州(今略阳)、利州(今广元市)一带,因吴曦叛宋的问题,第七世孙、湖州路儒学教授、吴扶的 孙子吴伋自利州迁至秦凤路凤翔府虢县古虢阙弯居住,这个迁居之地,即今陈仓区虢镇光芒村。至十一世分三支,一支守阙弯先人庐墓,一支迁入 原宝鸡县众安里第二营(今陈仓区周原镇第二村),一支分籍入八鱼里淡村堡(今渭滨区八鱼镇淡家村)。分籍在今宝鸡市渭滨区八鱼镇、陈仓区 周原镇以及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麟游县酒房镇吴家大庄的吴氏后裔,为涪王吴玠次子吴扶的后裔;而今凤翔县南指挥镇上郭店村、彪角镇冯家村 的吴姓人,则为吴玠三子吴撝的后裔。

           吴正茂是渭滨区八鱼镇淡家村人,目前在八鱼镇和周原镇的吴氏后裔共 5700余人。陈仓区周原镇第二村约 2200人;最早迁入地虢镇光芒村有大约 200人。另外,吴氏后裔因作宦、营商、灾荒等原因,历代都有迁移。今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麟游县酒房镇吴家大庄、四川兴文县九丝城镇、凤县平木镇 吴家庄以及陇县苏家原的吴氏后裔,为吴氏在外较早和较大的分支。吴氏后裔现在宝鸡已传至34代。名将后裔出人才 796人,名将后代,可谓人才辈出。吴玠的次子、第五世祖吴扶就以文采名。吴氏后裔鉴于吴曦事件,不复知兵,而以文史传 家。故后世陕西宝鸡、凤翔县两地吴氏后裔,在宋、元、明、清四朝,勤于科举,出了不少文人,成为西秦望族。其中,取得各类官职的有 400人,取 得学位的有 396人。 例如,经他统计,宝鸡吴氏后裔历朝历代取得功名者达 796人,有进士 10人,举人 23人,贡生 51人,秀才 174人……七品职衔与捐官 61人,刺 史、知州10人,知府 8人,知县、府尹 23人,主簿 21人……“水洛分籍宝鸡吴氏发展到现代,依然出了不少名人,在宝鸡,有负责地方税务工作 的,有知名作家和市政协委员,他们筑梦新时代,正在为陕西宝鸡四城建设做贡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5-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dy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