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09-25 13:55 被阅读0次

    42.秦国为什么能成功?

    主讲:姜鹏

          秦国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边陲小国。

          商纣王时代有一对很有才能的父子,名叫蜚廉、恶来,辅佐商纣王。后来商朝被灭了,他们的后人也就归顺了周朝。最有意思的是,秦人和他们战国群雄中最后的对手赵国,是同一个祖先,都是从蜚廉这一支下来的。

          西周中期周孝王时代,这个家族出了个人物叫非子,很擅长养马。孝王让他专门负责养马。以养马为业的非子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孝王就把“秦”这个地方封给了他。这就是他们为什么称为“秦人”,后来国号也是“秦”的原因。那时,他们虽然有了封地,但还算不上是诸侯。

          非子的曾孙叫秦仲,生活在周厉王、周宣王时代。那个时候周朝和周边戎狄的关系很紧张,秦仲被周宣王封为大夫,领兵去讨伐西戎,结果反而被西戎所杀,他们真是为周朝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

          直到秦仲孙子一代,其中有一个被后世尊称为襄公的,正好赶上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周平王将王室迁到洛阳。在反击犬戎、保护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襄公出了很大的力,率领自己的族人作战非常勇敢。因此周平王给了襄公一个承诺,只要襄公能把犬戎赶出关中平原,夺回这块原本属于周朝的地盘,那这块地就都封给秦人。

          自襄公成了秦国的开国君主起,秦国的历任领袖也是积极努力地作战,消灭戎狄以扩大自己的地盘。传了若干代之后,到春秋中期,秦国出了一位很贤能的君主,就是我们之前介绍春秋五霸时提到过的秦穆公。

          秦穆公很有作为,他在位期间国力蒸蒸日上,聚集了很多贤人,打败了很多戎狄部落,并兼并了他们的地盘。但在公元前627年的崤之战,秦穆公败给了晋国,几乎是全军覆没,损失非常惨重。

          这次惨败之后,秦国被晋国紧紧锁在关中地区,无法再往东发展。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和福之间有时候是可以转化的。这在当时看起来,是一件很失败的事,但从长远来看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接下来的中原争霸局面非常复杂、混乱,晋国、楚国、齐国等大国在这个局面当中都消耗了自身大量实力,吴国和越国等新兴国家更是为了争霸而透支了,吴国尤其典型,刚称霸之后不久就亡国了。由于崤之战秦国被排除在中原争霸的门槛之外,看上去它是失去了争霸的机会,事实上没有进入这个乱局,反而保存了实力。

          之后秦国发展历程上值得讲的,就是秦穆公的第十四代孙秦孝公。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志向,其实从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时代就开始了。秦献公年轻的时候被送到魏国去做人质,正好碰上魏国施行变法,国势蒸蒸日上。当时第一任国君魏文侯率先任用李悝(kui)等法家人物实施变法,使得国力非常强盛,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这给秦献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以后整顿内政,试图模仿魏国进行改革。

          秦孝公继位后更是下了求贤令,希望找到能人帮助他强国。这时候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商鞅,就怀揣着李悝的《法经》来到秦国。秦孝公经过与之一番促膝长谈之后,决定任用商鞅,全面实施变法。

          商鞅希望所有的国民都只干两件事,一是种地二是打仗,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国内资源,投入到战争当中去,等于全民皆战。为了配合这个原则和目标,商鞅制定了很多具体的配套措施。比如全面打击工商业的从业者,对商业征收重税,奖励农耕,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把很多从事商业的人赶回到土地上,增加劳动力。另一方面商鞅的政策是打击学者,因为这些人光说不干,不仅浪费劳动力,而且还会鼓吹一些和政府不一样的思想。

          在战功奖赏方面,商鞅制定了二十等爵制,就是把除了国君之外的所有成年男性划分成二十个等级,无论是原先的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要纳入到这二十个等级中去。等级越高的,享有的土地、宅基地越多,社会地位也越高,权利也越多。那么如何确定等级呢?就要看他到战场上能杀多少敌了,每斩一个敌人的首级,就能升一级。

    这对其他国家的将士来说是很残忍的,但对秦国本国的战士来说,却是激发他们作战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以前那些宗室贵族,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什么事都不用干就能锦衣玉食。商鞅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要确保规则的公平性,贵族没有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表现,也不能给他待遇和享受。在这一点上,商鞅把秦国的贵族势力得罪得很厉害。

          商鞅在实施变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国家和政府的信用。在那个时代虽然没有办法做到绝对平等,但商鞅努力要做到相对平等,这里又有一个故事:处理太子犯法案就体现了这一点。当时,太子犯了法,商秧让太子的老师代其受罚,因为是老师没教好。处理太子犯法案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也是政府信用的体现。

          秦孝公在位十八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也把改革措施推行了十八年。这是非常长的一个时段,有足够的时间能让秦国改变。在商鞅之前,吴起到楚国帮助楚悼王实施变法,但仅仅八年之后楚悼王就去世了。凡是变法都会得罪既得利益阶层,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楚国贵族联手杀死,所以楚国的改革就不如秦国彻底。

          秦孝公去世以后,商鞅也遭遇了和吴起一样的命运,被贵族势力陷害并残杀。但他为秦国立的法并没有被废黜,新继位的国君(就是前面让老师代他受过的那位太子,是他发令处死的商秧)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也知道,商鞅的法对秦国的强大是非常有用的。

          从效果上来说,商鞅的变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所有改革以耕战为中心,等于是把整个秦国变成了一台战争机器。在以战争为手段相互兼并的战国时期,这个机制是有效的,使得秦国的战斗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套机制也仅仅适合于战争年代。一旦战争结束,不再有敌国,需要转换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这条路上来的时候,这套机制不仅无效,甚至会成为障碍,因为他这样打击工商业,那么秦国的经济还能发展得起来吗,这也是秦国虽然胜利了,秦朝的统治却维持不久的重要原因。

          关于秦国的成功,还有一个我们不得不提的原因,那就是秦昭襄王这个人。秦昭襄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他于公元前307年即位,和当时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赵武灵王、齐闵王同台过。

          他是看到了赵武灵王的去世,和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一起打败了齐闵王,期间还欺骗了楚怀王,最后还熬死了赵惠文王,并发动了长平之战,击败了最后一个对手赵国,不仅如此,还灭了周天子。他一个人在位57年,超过半个世纪。这对处于激烈战争环境下的一个诸侯国来说,的确是有利的,能够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可以说秦昭襄王一个人在位期间,完成了秦国统一一半以上的事业,不得不令人叹服。

          秦国成功的重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国离中原争霸舞台比较远,反而保存了实力,没有在早期艰巨的战争中耗费太多实力。

          第二,商鞅变法给秦国胜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秦昭襄王超乎寻常的在位期限,对秦国国策的稳定性,前进步伐的有序性是极为有利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dz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