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需求三角”模型营销?
见
缺乏感、目标物与消费者能力,构成了至关重要的“需求三角”模型;
需求到购买的三个阶段:缺乏感(理性现实之差)>目标物(填补落差的方案)>能力(采取行动的成本)
感
听到李叫兽的“需求三角”模型,我的第一反应,原来我是这么被“骗”的鸭。想起最近我购买一个自己喜欢画家的卡片的决策过程。
新房需要装饰,打算买一些特别的画来装饰,这时候刚好遇上了喜欢画家发布绘画卡片(满足了我的缺乏感)
行动成本在无形中降低,第一,我长期关注这个画家有信任基础(达人们都是这么卖货的);第二,买这个画的价格不贵;第三,画家限量赠送签名画。
然后,我就下定决心买了。
你想想,你买东西时是如何决策的呢?
思
需求三角模型仅仅只能用在营销中吗?至少需要出售产品给对方,这样的情景都可以用到,比如面试,撩你的男神女神。
那如何理解缺乏感呢?
它是指人对事物的一种认知,事实相对不重要,比如当年可口可乐被贴上含糖高,不健康的标签,他们公司,却独辟蹊径,打出这样的宣传语“享受这一刻”,对呀,人要活在当下。
什么是目标物?
有效的,恰好可以满足需求感的行动方案,“他们要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那个洞”,那么给他们一个方便快捷能打出洞的工具就可以了。
什么是行动成本?
我们很多人会以为是金钱,金钱恰恰不是最重要的。
除了金钱,还有形象成本,用了你的产品会不会破坏我在群体中的形象?
行动成本,是不是能方便快捷购买操作?
学习成本,有没有考虑受众能不能一学就会?
决策成本,和消费者之间有没有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可能是权威背书,可能是平时的维护形成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