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影视作品之外,第一次看金庸的小说,是在初中。有个邻居上大学了,家里有很多书,他妈妈说让我去挑些书看,有用的都拿走。几乎都是教材或是教辅材料,后来翻到一本包着书皮的书。书皮是用硬纸板订着的,上面没写书名,翻开一看是《鹿鼎记》。那时没看过《鹿鼎记》的电视剧,不过至少金庸这个名字,知道《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是他写的,也知道这是大人禁止我们看的小说。
除了《鹿鼎记》还有其他包着同样书皮的书,但是他妈妈也在场,虽然她不识字,我也有点心虚,只敢偷偷拿了这本《鹿鼎记》,然后煞有介事地挑了几本辅导书,把《鹿鼎记》混在里边带回家。回到家把书本藏好,不敢放在书桌上,总是趁着大人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拿出来看,一看就入迷了。不过那时候也比较自制,知道不能影响学习,所以也是晚上复习完功课再看,当作放松,不过总是看到很晚才睡。看完之后,对邻居家里另外几本书念念不完,最后还是找机会去了一趟,不够再也没找到,也不敢问他们要。不过还是找了一本《风流老顽童》,好像是令狐庸写的,是《神雕侠侣》的后传。这一本没有那种书皮,封面是一个老头子在喝酒吃肉,他的面前躺着个袒胸露乳的女子,这本书我就更不敢被家里人看到了,怕被误会为极其不健康的黄书。后来这本书也被我翻烂了。
大学读的是中文系,看小说算是我们的主业。但看武侠总是担心被别人说品位低,看的也比较少。
后来有几个月的时间去勤工俭学,成了学校下属成教院校卫队的一名。我的任务是晚上坐在保安室里看门,直到凌晨3点左右就可以回去睡觉,期间至少巡逻两遍。成教院人不多,差不多9点之后就没有人进出了,那段时间我看了很多书。金庸全集就是那时看完的。巡逻时,夜深人静,乌漆墨黑,自己边走边伸胳膊踢腿的,想象着那个旮旯里出来一个小偷,我一记“降龙十八掌”打出去,他立马倒地不起。
后来看的书比较多,也知道了小说流派、写作风格等等,也知道在当代文学史上还有金庸大侠的一席之地。总是在图书馆、书店、地摊书贩那里找来金庸武侠的相关评论书,通过看评论,再读原著,感觉受益匪浅。特别是当时在后街淘到一本倪匡的书,书名忘记了,专门评论金庸武侠的,如获珍宝。有一段时间总是跟别人谈论金庸的武侠小说。自己也试着写了一篇,记得是评论黄药师的,当时自己受魏晋影响较多,喜欢黄药师这个人。还写了一篇短篇的武侠小说,寄给了《武侠》杂志社,后来杂志社还给回信了,虽然是婉拒,但还是很高兴,至少回信了,给了我动力。于是又再看金庸的小说,学习写作技巧。
现在有了手机,随时随地可以看小说,也有一段时间专门看金庸的,温故而知新。
当然也看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的系列小说以及当代网络武侠小说,如黄易、凤歌等人的作品等,不过感觉还是金庸的比较合胃口。感觉古龙的很对不起读者,每到关键处也不见主人公出手,终极坏人就说着“好快的刀”“好准的刀”“好狠的刀”,然后就死掉了,即使是藏拙也藏过头了。再者,古龙的小说没有金庸的有激情,各种冲突设置,各种观念碰撞,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还有厚重的历史感、深厚的儒释道文化。而当代的网络武侠小说还是太浮躁了。
最重要的还是金大侠的胸襟。
“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将是永远矗立在武侠江湖的一面不朽旗帜。
致敬金大侠,江湖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