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班”杭州行
2023年7月9日至15日,我们学校一行8人来到美丽的杭州参加“2023松山湖功能区学科名师专业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为期七天的学习,多种学习方式的交汇,不同领域的交融,不同经历的导师研究故事的分享,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的解读……犹如一场盛大的学习宴会,更新着固有的思维模式,开阔了研究的视野。梳理一下这几天的学习,如果用数字化来统计与衡量,7天的学习、150位学习者、5大核心主题、6个讲座、1次共同体研修、5次复盘、6份简报、若干思考、若干最小可行行动……这一串数据,从数字化的角度反馈我们走过的这段学习旅程,过程虽然辛苦,收获也是丰硕的。
学习概览——复盘工具、笔记记录、多种学习方式的交织
7月10日,第一天的培训概述,策划组的雷部长给我们作出了精细化的安排。“让教师的学习变得美好起来”这是我们本次学习的共同愿景。这一天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复盘工具,包括“收获——疑问——触类旁通——最小可行行动”,采用这样的形式来复盘每一天的学习,让学习复盘工作变得有抓手,有实效。另外,还介绍了多种笔记记录方法,比如分区记录、思维导图记录、建构式记录等等。除了复盘、记录,还有提问、建立链接。结合自身实际,向导师们提出自己的问题,面对面地与导师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另外,与导师们建立链接,互加微信,可以盘活自己的人脉资源。用有限的外在给予,催生更多内在的深入了解。学习还可以嵌入这种拓展性的学习,自行搜集更多相关的论述,来丰富学习的旅程,加深对某种理念,某个名师的成长研究等。
教育科研——让庸常的日常变得有意义
7月10日下午,浙江省师干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卢真金给我们作了题为《研究报告与论文写作》的专题论述。把庸常的日常变得有价值,变得有意义,教育科研是必须。这个讲座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如何做教育科研,他给我们更明确地指出了做教育科研的路径:从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寻找探究的问题——搜索相关的信息——了解研究的动态——研究分析实践——提炼成论文,物化成果。在教研过程中始终需要搜集文献,积累素材,这是一条红线。很多时候,就是这条红线牢牢把握,以至很多的探索和研究都不能物化为成果。这一点,给我非常深刻的体会与启示,启示在以后的教学探索过程中,要通过搜集资料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反思自己的实践,并不断地积累素材,提炼物化为成果。
作业设计——撬动课堂教学变革的支点
7月11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给我们作的专题研究《双减背景下深化作业改革策略》,刷新了我们对作业的认知。原来作业还有多种功能,比如:预学任务、随堂任务、平时的课后任务、单元任务、周末任务、假期任务等等,都可以作为研究作业的一个点,一点一点地深入研究,有计划地研究,真正落实用作业撬动课堂变革。“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先于教学过程的设计”,这也是张丰主任带给我们的重要思考。我们平时往往先设计教学过程,再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现在应该反过来,先思考达成目标的学习活动,再思考课堂的大框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关注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体系如何设计?需要有表现性目标、表现性任务、表现性评价维度即评价量规。这些都是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探索的。
浙江省仙居教研室主任张志伟也给我们作了题为《走向技术指导的作业改革》。他在讲座中用鲜活的例子,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展开过程性评价,让评价真正落实到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他的鲜明观点是“以作业组织教学进程,以作业撬动课堂教学的变革”
校本研修——让教研变得有实效
7月12日张志伟主任还给我们作了《校本研修的策划与实施》的专题讲座。用鲜活而生动的例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校本研修的思路与具体做法。他的一些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们的思考。比如:针对性是一种预想,参与度是一种可能。把教研活动的过程展开,获取过程效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有生命力的方法都是简单的。朴素的语言中,却包含着重要的观点与理念。教研,如何让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有成果产出?有针对地驱动性任务,有大家共同参与的话题,才能让参与度成为一种可能。参与了,真正把教研活动的过程展开,才能获取过程效益,收到扎实的效果。
就比如“今天我讲作业”“今天我讲试卷”,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教研点,展开去研究,以获取更大的教研效果。还提供了作业典型错误的矫正性讲评表格,这是一个形成想法的重要支点,进而形成《 讲评课课例研究》。很普通很常见的一种作业或者试卷的讲评课,都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教研课题,深入研究,持续研究,提炼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适合“小切口做大文章”。同样,教研也适合“小切口作大文章”。
儿童立场——学校改革的着力点
7月13日,是杭州名校访学之旅。今天的访学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儿童立场”。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镌刻在学校显要位置的办学理念。“儿童立场”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彰显出来,细微之处更能打动人。从朴素的学校宣传语、教室的布置、图书馆的糖果和小贴纸、“不可思议厅”的座位设计、让人感觉这是一所真正把办学理念落地的学校。他们期待建立的关系是好老师、好爸妈、好同伴。期待孩子们能达成“吃得好、动得好、睡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学得好”的目的。在学校的报告厅,孩子们给取名叫“不可思议厅”“我在厅”“认真厅”。这样的名字,很灵动,很有童趣,也包含着孩子们对学校的期许、对老师的期许以及对自己的期许。他们的课堂理念是“课比天大”,老师上好每一节课,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构建了课堂教学改进体系:研课、观课、议课、优课。一学期一主题,一研讨一话题。在这个课堂教学系统的引领下,教学面貌的改进指日可待。这样的研课系统,适合我们在日常教研中使用。在这种“真实”“自然”的状态下,孩子们的成长也一定是最真实质朴的。
课程意识——教师蜕变的助推器
7月13日访学之旅的第二站是春晖小学。春晖小学的吴少华老师,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因为课程的开发而熠熠生辉,让教学之路变得金光闪闪。我想,每天的教学反思,就应该立足课程的角度去构建,坚持做,才能让看似普通的资源变得闪光起来。而我们所缺乏的,应该是课程意识,没有从课程的角度去看待平日遇见的问题。吴老师开发的是数学线上课程系列,包括“数说九章”“数学实验室”“数学真好玩”“玩转数与形”“尺规作图”。而且形成了推出这一系列课程的路径,由“组建实验班——发布实验课题——组织在线学习——完成实验作业——评价与检测——成果与展示”,路径清晰,从开启到闭环,每个环节都很完善。这是开发课程的一个榜样,值得借鉴学习。
数字化——学校运转的统筹快捷键
“春晖大脑”是访学的又一大收获。“做长远的有意义的事”,是这所学校留给我们的启示。春晖小学的特色就是“数字化”,用数字化提高学校的办学的效益。比如钉钉,原来功能那么强大,很多地方都还有待开发。春晖小学借助数字化平台,建设成“学-研-做-议-思”五环常态化的管理机制,这是很值得借鉴的。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为儿童设计适合的教育
7月14日,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的校长俞国娣给我们作了题为《新班级教育的育人模式分享》的专题讲座。俞校长从杭州的历史讲起,从杭州的“崇文舫课”开始,到如今的“新班级育人模式”,给我们娓娓道来她的学校管理理念的生根、发芽与成长的历程,分享了她成功的学校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法宝。教育改革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教育活动,相信所有人都拥有好的教育,所有的孩子只要给予好的教育,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学习时间需要弹性化、学习空间需要灵活化、学习内容需要模块化、学习材料需要整合化、学习资源需要社会化。让孩子们从容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努力为孩子设计适合的“时间”、“空间”以及“场域”的教育教学,这是需要广大的教育者努力探索的。
七天的学习,满满当当,每天的复盘,让我们条缕清晰,渐入佳境。再经过细致的酝酿,形成最小可行行动计划。相信,在学习碰撞中的若干思考与想法,将在教育的土壤中慢慢扎根,发芽与生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