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摸底河
学校旁边有一座博物馆,叫金沙博物馆,有一条河,叫摸底河。
周五的黄昏,娃下课放学之前,如果到得早了些,我会到河边走走,逛逛。
今天有些心绪不宁。从地铁走出来,洒水车向天空喷吐的雨雾也罩在了我的身上,心上。
冬日的黄昏,太阳刚刚敛了她温暖的光,从流飘荡的云似乎也有了倦意,混沌而迷离。我就在这个时候,走到了摸底河金沙河滨廊道。
这个时候在河边遛达的,大多是老头老太太。不是禁渔期,到河边垂钓的老人还真不少。东三个,西两个。隔个七八米就有人将长长的鱼线抛到河中央,而整个人则伏在石栏杆上。有人干脆翻过石栏杆,搬了小板凳坐在逼仄的栏杆外,手中,握紧了钓竿。
我真担心他会被鱼线扯到水里去。那就不是去钓鱼,而是去摸鱼了。
摸底河,究竟是摸什么底呢?我有些无聊地去想。
终于忍不住去问一个坐在河边竹椅上的大爷。如此悠然自得坐在椅子上,想必他就是本地人。
大爷哈哈大笑:摸底?你问我为啥取名摸底河,摸的啥底?这周围不是很多学校嘛,学校每周不都要摸底考试嘛?哈哈,就是摸学生娃子的底。
这解释,别有趣味,倒也自成一说。当然,大爷姑且那么一说,我也姑且那么一听,跟着姑且那么哈哈一笑。
笑声中,浮躁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
喜欢穷究到底,终究还是没有放过它。我自己去故纸堆里摸它的底
为有源头活水来。摸底河的源头在哪里呢?
摸底河是从都江堰内江水系分出的一条古河道,始于郫县两河口,在浣花溪附近与清水河交汇后称为南河,即现在的锦江。它们都有一条共同的源头——岷江。
《山海经》第五卷《中山经》有载: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鼍。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
以《山海经》中记载的薄山山系为首座山,是一切方位的坐标。从此处往东北三百里有座山,名叫岷山。长江发源于此,向东北流入大海,水中多良龟。山上有许多金和玉,山下有许多玉色的白石。
岷江之水,环抱岷山,经都江堰流入成都。山中金玉被岷江冲入水中,流经成都平原。古蜀人便定居在摸底河边,浣沙淘金,制作金器。
终于明白了罢?我道成都人在河里摸啥子,原来,3000年前,成都人就在摸底河中淘金子了。
古蜀人在河中淘金,因此当地得名“金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淘出来的金子,你道聪明的古蜀人会做什么?当然是制成精美的金器。
金沙出土的一件特别有名的文物,就是商周的黄金面具。摸底河边矗立着放大十数倍后的黄金面具仿制品。其造型面部呈方形,额齐平,长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长方形耳,耳垂穿孔,显得十分威严。
放大后的仿制品显得极为粗糙。出土的真实的黄金面具工艺十分精湛。
整个黄金面具薄如蝉翼,厚度只有0.08厘米。全部展开长20.5厘米,宽10.4厘米,高10.7厘米。这张相当于两个巴掌大的黄金面具,捧在手心只有半个苹果的重量,46克。而这个黄金面具的含金量竟超过了80%。
三千年的商周时期,大国工匠的古蜀人,已经智慧非凡。
多年前去旁边的金沙博物馆看过真品。“薄如蝉翼”的确是对它最准确的定位。运用今天的科技手段,我相信能够制造出更加精美的金器,但那是三千年前。我很难想象,我们的先祖,究竟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现在的摸底河,已经摸不出金子,只能摸鱼了。河水不需要千淘万漉,几可清澈见底。
两岸密植树木花草。银杏是金甲的将士,只是,终抵不过冬的寒,很多将士已经赤身裸体了。槭树是披红戴紫的将军,再严寒,依然披挂整齐。
暮色渐起,天地间多了一层半明白昧薄膜一样的东西。摸底河安静地流淌着,薄暮氤氲,水流的远方已经模糊不清。
看看时间,我该去接小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