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你到底知道些什么?
上次从北京回来,草儿便兴奋地对我说:本周的共读收获特大,老魏导读得太精彩了。我被她的兴奋感染了,于是特别期待本周的共读。
本周共读的是西梅尔的《柏拉图式的爱欲与现代的爱欲》。西梅尔认为,对爱的探问对于灵魂、命运、存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哲学却严重地忽视了对爱的思考和探问,这是不应该的。对爱的探问,有两个哲学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个是柏拉图,一个是叔本华;柏拉图从爱的角度进行探问,提出理性之爱;叔本华从欲的角度进行探问,提出激情之爱,非理性之爱。
从柏拉图的理性之爱,到叔本华的非理性之爱,还有哪些类型的爱呢?我们来扳着脚趾头细数一下。
柏拉图之爱是精神之爱,是对爱本身的追求,而非追求某一具体的爱的对象。爱的对象(美的人)仅仅是一个中介,追求者借此通达美的理念。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比如李敖喜欢美女,但又不执着地喜欢某一个,当他看到蹲在马桶上的胡茵梦时,果断地决定与她离婚,因为马桶上的胡茵梦破坏了他关于美的理念。
柏拉图的精神之爱,并不指男女之爱,而是同志之爱,师生之爱。因为精神之爱要求精神的平等与共同的追求,而在柏拉图时代,女人无法达到这样的文化要求。所以,从根本上讲,柏拉图之爱更倾向于友谊。
与柏拉图之爱接近的是中国士大夫的爱情,比如宋代词人在宋词中所表现的爱情,这种爱情是一种艺术化的典雅爱情。如“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如“劝君早还家,绿窗人似花”,如“执手相看泪眼,更无语凝噎”。宋代词人的爱情是与艺术活动融合在一起的,而且现实的爱情是被艺术净化过的,是精神性的。
在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中,婚姻往往是政治联姻,主要考虑的是家族的利益,个人情感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士大夫与歌姬之间的爱情便成为他们婚姻之外的一种必要补充。
另一种精神之爱是骑士的爱情。骑士的婚姻以利益为目的,作为补充,他们会把情感寄托在贵妇人身上。对于贵妇人,骑士有两种心理倾向,一是恋母情结的寄托对象,因为骑士出生在贵族家庭,从小都是被女主人带大的;一是通过保护贵妇人来表现自己的骑士精神,因为他们没有机会上战场。从恋母到保护女性,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精神转型。
现代的爱情有多种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是叔本华所论述的激情之爱,就是满足身体的欲望,米兰·昆德拉在其《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进行了淋漓尽致地表现,中国的卫慧、绵绵等作家也曾进行过独特的表现。另一种是技术化的爱情,即为了某种共同的利益而结合在一起,在婚前公证财产,以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这种爱情,是传统家族联姻的变体,当家族消失之后,便转化为个体与个体的联合。
只强调精神之爱,并不能抵达爱的本质,就像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不能抵达爱的本质一样。理性之爱和非理性之爱,是爱的两面,合起来才能称作爱情。或者说,爱情应该换一个名字,即爱欲。爱指向理性,欲指向激情。理性与激情的融合才能抵达爱的本质。
当代哲学家巴迪欧在其《爱的多重奏》中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即作为真理程序的爱,就是爱者通过“二的场景”重新审视万物,创造世界。爱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爱的事件,这个事件可能是一次偶然,充满激情,是爱的开端;一个是在时间中持续存在的爱,这个爱需要经营,需要维护,需要创造二的真理。爱的真谛就是把爱的偶然事件变成必然。所以,真正的爱情,从婚姻开始,而不是相反,让婚姻成为爱的坟墓。
爱情,应该成为哲学研究的课题,经由爱,我们可以追问灵魂,抵达存在的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