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这样一个帖子:女性最好的样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吸引了很多人来贡献答案,众多的答案中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我不年轻了,但是仍然觉得自己在最好的样子。生活是一场马拉松,跑到后面还不泄气才是真赢家。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我自己也有深深的体会。
image01 从运营管理到一线业务,开启最好的状态
18年初,我离开了中国区的管理团队,到业务的一线做了一名项目经理。
在管理团队的 6 年里,我做过人力资源管理,组建了资源协调团队,带领过内部IT项目团队,还做过全球能力变革项目的发起者和项目带头人,按照这个道路走下去,我的职业发展可能会和组织管理或者全球的某块业务相关。
但是我突然回到了一个很小的项目团队,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解,仿佛看到了一个长跑的人,已经跑出了很远,突然折返回来,回到了 6 年前的那个起点。
别人不解的背后其实是我思索很久的决定,在管理团队的最后两年里,尤其是休完产假回来后,有时候感觉自己迷茫找不到方向,有时候做起事来力不从心,尝试过一些调整后,仍然找不到持续的热情。
可能又到了做出重大改变的时候了。
如此重大的改变,最常规的做法是换个环境,换家公司,开启全新的职业发展阶段,但 6 年前的经验告诉我,既然能从一名测试工程师做人力资源总监,也可以从运营管理转做一线业务,这是一家支持变化的公司,所以我不需要换环境,所有的经验和技能都能在组织内部迁移。
和6年前不一样的是,这次我是主动出击,去找一些人聊我的想法,听取他们的建议,这也是我在这家公司待了10年多最深刻的一个收获,我们要对自己的需求负责,然后积极寻求别人的建议,和6 年前一样的是,我从别人那里得到了很多诚恳的建议和支持。
image很多时候,想法有了,但离行动还会差一段距离,那距离便是决心和勇气。
年初的时候,中国区的管理团队决定做一次调整,根据新的业务形态重新规划团队结构,同时也吸纳一些新鲜血液,按照常规,有人加入,就要有人离开,听上去是一个带点伤感的决议,但在心里,我竟然有些期待。
因为这个决议能帮我鼓起勇气迈出这一步。
但我的内心是不安的,在管理团队待的 6 年多的时间里,业务领域的方法和技术迭代了好几次,业务和客户的复杂度也高了很多,我当时的担忧多于兴奋。
《少有人走的路》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
那个时候,除了往前走,我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
后来,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我服务过三个客户,每个客户的挑战都不一样,项目上遇到的难题,合作的同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都不一样;四个多月的时间,我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瘦了很多,体重比生孩子之前还要轻(也很欣喜);四个多月的时间,我产出了38篇文章,相当于一个周两篇,大多来自于项目和工作的感悟。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那个时候第一个项目刚结束,我们有相同的感慨,想想项目不过持续了两个月,但回想项目开始的那天,仿佛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因为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每个人也都不是项目开始时的自己了。
image现在想来,自己也很庆幸当初做的那个决定,尽管一线的工作很辛苦,但我的状态很好,也充满兴奋。
02 面对现实,接受自己的力所不能及
一线的很多项目在客户现场,这也就注定了出差是常态。
有一次晚上加完班十点多,在回酒店的出租车上,有位同事分享自己的感慨:女性在职场,要想拼,一定要在生孩子之前完成,否则会有太多的牵挂和力不从心。
她是一位刚休完产假回归职场的母亲,和我们所有人一样加班、熬夜、出差。
对她的感慨,我深有体会。
第一个项目出差前,我做了一些安排,把家里的小朋友送回到了老家,项目中期赶上五一假期,所以回老家把他接回北京。
我一直记得分别一个多月后他见到我的样子,眼睛里带着点惊恐,也闪烁着兴奋,他奔向我,既想亲近又掩饰不住陌生。
把他带回北京后,我很快又出差了,因为晚上经常加班,所以几天才视频一次,先生告诉我,每次听见楼道里有响声,或者快递员敲门,他总是欢快地喊着“妈妈”去开门,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image每当脑海中想起他失望的样子,心里就泛起一阵阵心酸。
人生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有太多的责任和承诺,对工作,对家庭,甚至对社会,我们一边希望自己可以做尽可能多的事情,一边往往会为做不到事事尽善尽美而自责,愧疚,甚至灰心。
曾经和一位来自全球知名咨询公司的客户聊起女性在职场的发展,她说她所在的公司,非常重视也支持女性在职场的发展,但是一旦当了母亲,大部分女性仍然会选择离开,哪怕再喜欢那份工作,也不得不放弃,因为无法平衡的工作和家庭。
在这个男女平等还没有完全到来的社会,在职场,面对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职位,很多女性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能力,需要表现出更多比男性对工作的重视,来证明自己不会被家庭所拖累。
我很欣赏这样的女性,也深知她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背后必然做出了很多迫不得已的决定。
看过这样一句话:知道自己力量的界限,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要用一生去探索。
对我来讲,错过了小朋友成长的一些瞬间,也没有办法时刻陪伴着他,但我选择做一个和他一起成长的母亲,他学习走路,学习说话,慢慢长大,我学会面对现实,尽力而为的同时,接受自己的力所不能及。
image03 之所以努力,是不想让自己那么快的老去
9月份,我会再次回到学校,去读MBA学位,这意味在接下来的两年,平时忙工作,周末忙学业,那将会是很大的挑战。
我有这个想法其实已有很多年,但是一直没有去行动,有时觉得是太忙,抽不出时间准备,有时又在思考即使学业有成,会有什么价值,在日复一日的犹豫里,我错过了最好的年纪。
记得几年前和一位职场前辈聊天,具体聊什么已经记不清了,隐约还在脑海留下一些词,事业追求、人生梦想,财富自由,中年危机。
那个时候还完全不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也觉得离他描述的那种场景很遥远。
转眼间,似乎自己就到了那个尴尬的年纪,对家庭有承诺,对工作有责任,自我成长越来越奢侈也渐渐成为前行的瓶颈。
有时候会在夜里突然醒来,感觉自己还有好多东西不懂,好多事情未做,惊出一身冷汗。
真的有种感觉,年龄越长,自己越无知,经历的越多,想学的也就越多。
还记得MBA面试的时候,主面试官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对很多女性来说,有了孩子之后,兼顾工作与家庭已经非常困难,你已经不具备年龄优势,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还选择来上学?
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他问出了很多女性在这个时期的无奈,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
image我看着两鬓斑白的主面试官,他眼神凌厉,应该拿着这个问题问过很多和我经历相似的人,在他那云淡风轻的表情下已经有无数个答案了吧。
我说:以前我觉得一个人老去的标志是老成持重,沉稳避世,现在觉得是不敢让自己置身不熟悉的境地,放弃了学习,我只是不想让自己那么快的老去。
面试通过后,又顺利通过了笔试,等我真正接触到我的那批准同学,才发现,和我经历相似的女性不在少数。
我为能结识她们加入她们而欣喜。
前几天有同学在群里提问:我们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
很多同学出来分享自己的想法,有位同学说,人生一切努力的价值,就是为了成为美好的一部分。
颇有感触,我们之所以不停努力,或许就是为了发现美好,并且不遗余力的让自己成为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部分。
最近在看吴军的《见识》,里面提到牛津大学圣埃德蒙(13世纪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一句话:“ 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翻译成中文也许是“终身学习,向死而生”。
作为女性,如何保持最好的样子,这算是另外一种诠释了。
文/ThoughtWorks 陈庆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