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读书想法
在行动中养成心性

在行动中养成心性

作者: 耕耘三尺有天地 | 来源:发表于2024-09-12 08:25 被阅读0次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但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

言与行是人主体活动的两种方式,孔子着眼于人格塑造,提出“有言者不必有德”,并认为考察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即是说,言语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德性,人格的实现在行不在言。正如清人王夫之所说:“言与行一也,行与心一也,初与后一也。”

孔子也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将言与行的统一上升到君子人格的高度。因此,孔子一再对“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表示欣赏,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根据言和行统一的程度,荀子甚至从国家需要上区分了几个层次:“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所谓“国宝”“国器”“国用”“国妖”,就是按言与行是否一致分出的等次;最好的“国宝”是说到做到,而“国妖”则言行相悖,说一套,做一套。(《荀子·大略》)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墨子》)告子认为自己有能力治理国家,墨子告诉他:“从政之人,嘴巴上说的,行动一定要做到。现在你口能称道而自身却不能实行,这是你自身的矛盾。你连自己都管不好,哪里能治理国家呢?”墨子认为“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即明知故犯。

言行统一就是即知即行从而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知行相称从而知行相益,就是知行相符从而言行一致,就是视意念为行从而防范恶念转变为恶行。

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言行不一的时刻。比如,一边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一边粗鲁地对待孩子;一边要求孩子专心学习,一边在旁边玩手机……这个时候,孩子往往很容易忽略父母的话语,模仿父母的行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行为习惯是来自父母“身教”,而不是“言传”。也因此,面对孩子,父母不需要设立一大堆规则和行为标准,仅仅需要言行合一,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能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当我们要求孩子达成某个标准,做到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先扪心自问一下:我自己做到这些标准了吗?如果做到了,那就可以暂时放宽心,因为你的言行本身,对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行为指引;如果没做到,那就将注意力回归自身,完善自我成长。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不经过实践,任何品德培养和心性养成都是空洞的,甚至是虚假的。如果孩子通过接受外在的德性教育而获得的行为规范不能有效地表现在实践中,只能说明这些规范与其真实的生命并未同一,没有被其内化而接受,因而教化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行为纠正也就必不可少了。至于行为纠正,它本身就是立足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因而更是与德性实践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它本身便是性德实践的一部分。与德性教化一样,行为约束也需要随时随事进行,这就要求父母要善于观察,发现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毛病,并及时加以纠正;也要求父母必须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时刻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在孩子的错误行为和纠错行为中,启蒙其心性,这也是德性教化的真正发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行动中养成心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xm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