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讲过教孩子游泳的故事。
孩子是女孩儿,天生胆小,从学游泳开始就在岸上各种闹,各种哭,就是不愿意下到深水区。
教练曾经强制把孩子放到水里,她却在水里各种乱叫,根本不按动作来。年轻教练没有办法,只能准备放弃。
但想想为了孩子学游泳,下了那么大决心 ,如果放弃,父母很不甘心。于是爸爸决心自己来试一试。
爸爸先问了孩子一个问题:你不愿意下水,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这个理由是什么?
问问孩子,孩子只说了两个字:我怕。
爸爸又问:那怎样就不怕了呢?
孩子说,爸爸和我一起下水,我就不怕了。
问题解决,爸爸于是决定从第二天开始,他陪孩子一起下水。
但是,下水的问题解决了,孩子依然不肯去深水区。再问孩子,她依然是说,我怕。
好吧。你如果怕,咱们就在浅水区呆一呆。
爸爸这次没有着急。
他把自己的泳镜丢在水里,让孩子帮助他捡回来。
一天,两天,孩子越玩越高兴,慢慢地越游越快,越游越自如。随着时间的推移,爸爸把游泳眼镜越扔越远,孩子不知不觉也越游越远,越游越快……
在这个案例里,如果孩子的恐惧可以看作是太极图里黑的部分,爸爸的陪伴和游戏设计则让这块黑的部分越变越少,相反,孩子白的部分(也就是快乐的部分)越来越多。
上面提到的这个太极图,是焦点解决里面非常重要的理念——黑的部分代表消极部分,而白的部分则代表积极部分。整个过程,是为了让白的部分越来越多,而黑的部分越来越少。换言之,黑的部分是问题,白的部分是目标、优势、力量、希望。
而让黑的部分向白的部分的转化过程,则是照亮希望的过程。
这位爸爸巧妙地使用了游戏,让孩子找到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是认知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从幼儿到少儿,孩子正是通过不同的游戏来感知和适应外部世界的。
0至3岁的孩子,会通过重复的练习,例如不断摆动身体,抓抓握握,踩水,上台阶等等,来练习复杂的运动能力;
3至6岁,最喜欢玩假装游戏。比如假扮自己是医生、是骑马的人,是司机,是家长,是老师等,还可以假扮自己是外星人,是动物或者其他生物。这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成人世界以及外部世界有着无限奥秘,他们可以通过假装游戏去探索,去发现,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认知来说,是充满刺激的一个阶段;
6至12岁,也就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会逐渐融入成人世界,他们要真正学会与人交往,学会遵守规则,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参与更多团体性游戏,一些竞技运动进入孩子的世界,他们通过体育来理解社会规则与社会契约。
由上面儿童认知与发展规律来看,不同的阶段,孩子有不同的游戏兴趣点,家长只要抓住孩子的游戏兴趣点,也就有了“变黑为白”的抓手,教育孩子就会轻松许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