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送孩子去学校,参加培训班,辅导班,体验各种活动等最终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改变,当然是期望改变得越来越好。最好是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品格,良好的习惯,超强的学习能力等。但是我们往往会发现,家长苦口婆心的讲道理,老师费尽心思的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或者说都是暂时的变化,很难长期见效。是孩子奔吗?是孩子故意和家长老师最对吗?是孩子不懂道理吗?是孩子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吗?是孩子自己不在乎吗?我像都不是,那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孩子改变呢?

哈佛大学成人学习与专业发展教席教授罗伯特.凯根在他的<变革为何这么难>一书的开头,就抛出这样一个现象:
一项医学研究现实,假如心脏科医生告诉严重心脏病患者:如果不改变个人生活习惯,如:饮食,锻炼,吸烟等,他们将必死无疑。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大概1/7的人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剩下的6/7的人,难道就真的对生命毫无眷恋吗?还是有什么东西让人们在面临致命危险时,仍然无法改变自己致命的嗜好?
对严重心脏病患者来说抽烟就意味着加速死亡——这是一个非常直白的道理,因果关系清晰,表达很清楚,我相信所有的病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才能改变呢?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断:明白道理(认知改变)对一个人产生改变的贡献只有大约1/7,反过来我们想想:“有多少人把讲道理当成我们促成一个人改变的全部?”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听到家长说:该说的话我都说尽了,你就是不听,老师说:道理你都懂,你就是不做。
为什么我们每天声嘶力竭的给孩子讲道理,收效却甚微呢?问题就是只讲道理不足以促成一个人彻底改变。

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说的就是单讲道理不足以让人相信,所以没有人相信,分量不足,力道不够。那还有什么因素影响一个人的改变呢?还有什么因素在左右着人们不去改变呢?就像很多家长说:我知道给孩子发脾气,打孩子不好,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有的家长明明知道孩子的事情应该孩子自己做,却总是帮孩子做很多,因为都习惯了。可见行为习惯是影响一个人改变的另一个因素。
除了认知,行为以外,还有什么因素呢?有的人会说环境影响,有的人会说跟着感觉走,有人说感情……是的,就是情感体验,情感从来都是影响一个人决策的重要因素。
有的人可能会说出很多其他因素,基本都可以归到这三个因素里面去,因为从脑科学的角度看,也是这样的。
认知,行为,情绪正好对应到三重脑理论,认知是偏逻辑的,逻辑推理的肌能在大脑皮层,情感则是由大脑的针叶和杏仁核来驱动和反应,行为是由下丘脑做出指令,脑干和小脑的协调来完成。
我们可以假设认知脑改变一个人行为的比例只有1/7,情绪脑和行为脑各占3/7,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三脑合一”的状态。我们经常处于不和谐的状态,所以我们才会纠结,郁闷。

所以我们如果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仅仅讲道理是行不通的,还必须关注孩子在改变过程中的感受,感受好了,行为才能持续,持续的行为才能养成习惯。反复的带着高能量去做的时候也就更多的刺激了大脑内部相应的神经元的发展,时间长了,次数多了,神经元之间的链接会变得牢不可破,这样一个习惯就养成了,改变就达到预期的目的了。
在这三个因素里面,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其实是感情,当一个人感受好的时候,整个能量是处于高流明状态的,她是自愿去做,开心的去做,人的潜意识也会感受到这种能量,会自动帮助我们调动身体的能量给我们去继续做,做出好的成绩了,就会有好的认知,会更加相信自己,会去做更多,这样一个良性的习惯养成的循环就达到了。
所以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多关注感受,我们中国人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