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罗马》:私人视角与政治语境的拉扯

《罗马》:私人视角与政治语境的拉扯

作者: 沙沙库 | 来源:发表于2018-12-19 08:46 被阅读0次
《罗马》,阿方索·卡隆,2018

网飞上线《罗马》的前两天,创刊于1932年的《视与听》杂志公布2018年十佳,《罗马》名列榜首,压过了《燃烧》、《冷战》为代表的戛纳系和《魅影缝匠》、《第一归正会》为首的好莱坞系,因为阿方索·卡隆与奥斯卡的关系,《罗马》也被视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头号热门。

《罗马》对学院派来说是非常工整的,中产家庭与女仆背后的阶级属性、时不时隐射政局变革的间离感受、有意无意落脚在女性主义的光芒之下,《罗马》并不是真的描述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帝国或者沉醉在现代罗马的都市景象里,而是以记忆为基点,用非常私人的方式挑战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格局。

记忆的核心是Cleo,中产家庭的女仆,影片的视角基本来自这位做事一丝不苟、寡言的佣人,卡隆说过影片的90%来自记忆,作为这段记忆的直接载体卡隆将大师级别的精致运镜都加之于儿时侍奉过自己家的女仆化身。Cleo收拾房间时伴随着全景摇镜,整个屋子在镜头面前一览无遗,同时对房屋的景深控制都在创造一种视点,一种凝视,施加凝视的人可以是卡隆本人也可以是屏幕前的观众,Cleo行走在街上,平面化的侧面影像更是在突出这样的距离。

《罗马》剧照

如果说影片的第一视角是像卡隆这样的旁观者,那么在旁观者视角内,无处躲藏的Cleo则是将上一层视角集中的那一点,将记忆画面在观众面前成像,这是影片还没有利用剧情上升到政治前最纯净的一面。似乎只有记忆,只有Cleo与家里孩子一同躺在阳台上“生死相依”。

《罗马》剧照

这段单纯的记忆内,画面近似于灰的黑白、声音来自不加掩饰的自然、飞机的轰鸣和仪仗队的路过来自导演对当时环境直接的还原。除了模拟记忆的低对比度画面,卡隆对视与听的驾驭几乎是强对比度的:电影院内,银幕上放映着喜剧,Cleo与男友讨论到怀孕时气氛严肃;长椅上,Sofia一家与Cleo面无表情,而远端就是一场欢快的婚礼;听觉层面,整个武术训练场的学员盯着老师出奇的安静,飞机的轰鸣摧毁了这种氛围;Cleo产女失败坐在阳台四面无声,但高亢的鸟语再度打破了死寂。二元对立格局渗透进影片各个角落,某种意义上,卡隆的私人记忆又是在对比中逐渐清晰的,正因为清晰,当影片格局膨胀时,才能承受上升到政治性的重量。

所以,自然的,Cleo的视角淹没在了政治性探索中,我们开始了以群体、社会的角度去解读故事。男性的离开、女性的挣扎,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个男权的社会,但这并不是一部展示男权的电影。女性的力量是否可以在男权中或者在女性的缺席中绽放,就像《华盛顿邮报》里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所代表的职业女性在感性与理性中散发的魅力,但回到《罗马》,女性的力量是一次典型的男性缺席时的显露,也可以肯定,男性消失女性自由生长这是经典的传统的直观的女性主义表达方式。

《华盛顿邮报》剧照

一切从Cleo选购婴儿床开始变得动荡,外面是暴动的嘈杂里面则是窒息的安静,又一强对比度的画面。此刻,Cleo的个人视角不再重要,暴动、产子的剧情推手将影片的格局打开。大腹便便的Cleo仿佛就是《人类之子》中的非洲女孩肯,承载着革命大火中的希望。当观众的视点还在影像内,思维却跳脱开进入意象领域,革命—母亲—产子制造的间离感让Cleo之于文本不再是中心视角,观众的思维顺着意象滋长并最终发现,这是一个希望破灭、反人类之子的政治格局。

私人与政治的边界早就被革命的大火燃烧殆尽,政治以极度不加节制的蔓延反噬私人记忆。即便时不时轰鸣的飞机掠过提示着这是少年卡隆的梦想与记忆,但在不断拓展的政治格局下,这就像是悲伤故事背后的冷幽默,点缀罢了。

顺着《人类之子》对宗教的解读,圣母带着出生的孩子逃亡在四面迷雾的海上命运悬置充满未知。《罗马》的最后,私人与政治还是在海边完成了统一,只是象征希望的具象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跨越阶级、忽略男性的感性力量。

《人类之子》,阿方索·卡隆,2006

如果《罗马》是关于女仆的记忆,跟随着女佣的视角其实是狭窄的,女佣生活细节内里涌动的暗线是时间,婴儿、革命、节日都是时间影像的缔造者;但显然卡隆以时间为基础做出了一定的拓展,阶级与爱的若即若离是女佣视角的产物,摇镜制造的空间感似乎是卡隆私人视角的表现,而当社会动荡进入镜头中,私人与社会的边界则在隐喻与个人情感中含糊不清、甚至社会反压制个人,这些视角交织提炼出反人类之子的女性主义,这是充满幻想的个人回忆还是偏向私人的政治隐喻?女佣是记忆自然产生还是宏大主题的视点工具?解构向的混乱构成了二重性质的《罗马》,这是卡隆试图以更丰富更具艺术性的处理面对私人记忆的结果,形成了私人视角与政治语境的拉扯。

除了文本,在《罗马》里,卡隆依然是个技术控,尽管不再祭出密集变态的长镜调度和深邃令人恐惧的太空背景,但摇镜、景深对空间的塑造和横移对画面全景的描绘精细考究,标准65mm低对比度的黑白影像无时不在提醒着人们记忆感清晰却具象模糊的视觉所在。

《罗马》剧照

罗马是1971年墨西哥城的一个中产社区,这是一个发生在中产家庭的故事,背后隐匿的阶级、历史,卡隆并没有回避;”Roma”反过来是”Amor”,西班牙语的”爱”,本质上,这也是关于爱的故事。

相关文章

  • 《罗马》:私人视角与政治语境的拉扯

    网飞上线《罗马》的前两天,创刊于1932年的《视与听》杂志公布2018年十佳,《罗马》名列榜首,压过了《燃烧》、《...

  • 何谓政治的历史与边界(三)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书笔记(三) 如果说希腊人的政治基石是理性,那么罗马政治的基石就是爱国。 罗马人将罗马看作一...

  • 宗教、政治与敬拜

    在现代语境中,宗教和政治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范畴。迫于曾经政教合一整体的痛苦记忆,现代政治尽量要将宗教限制于私人的领...

  • 罗马兴衰

    分为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 罗马共和国分政治结构和罗马的征服两个部分。 首先政治有寡头和贵族。寡头是少数人掌握权力...

  • 剑桥艺术史

    今日打卡2:共计34分钟 私人浮雕:石棺雕 罗马绘画,罗马绘画中的希腊灵感 地道的罗马画:一个例子 罗马风景画:庞...

  • 为什么我支持右派

    在政治学上,一直有两个倾向,就是左与右之争,也就是左派和右派。当然这个跟我们政治语境里的左与右,可是不一样的两个概...

  • 天空之眼,上帝之眼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理性与感性的斗争,数据与现实的拉扯,政治与军事的悖论,整部影片没有大场面的战争场景,没有特务间谍...

  • 政治性焦虑与不确定性

    (政治性焦虑翻译自APA用词Political depression,但其所指并非中文语境之政治,而是包含了狭义的...

  • 看人的艺术

    《看人的艺术》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空间、物品与个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一本视角独特的以物识人指南。通过对私人空间和物品的...

  • 11.为政治服务的古罗马时期艺术

    知识要点 一、古罗马分为:罗马王政、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 二、古罗马的建筑具有政治服务特性,最具代表性的是凯旋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罗马》:私人视角与政治语境的拉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dd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