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39《犯罪心理学》02

读书笔记39《犯罪心理学》02

作者: 癔语 | 来源:发表于2022-03-18 21:45 被阅读0次

    05神经生理学因素

    051轻微脑功能絮乱

            轻微脑功能絮乱,又称为轻微脑机能障碍。是指器质性原因造成的行为、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异常表现。轻微脑功能血管包括几种异常行为模式,例如:诵读困难、视觉问题、多动症、注意力不能集中、脾气暴躁、攻击性。

            轻微脑功能絮乱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间歇性的暴露发作。这往往是殴打配偶、虐待儿童、自杀、攻击行为和无动机杀人的重要原因。轻微脑功能絮乱的,复杂的特征之一就是在暴力行为的间歇期间个人表现出温和而适宜的人格特征。

    052神经损伤或者脑电图异常

            人的神经损伤会影响神经机能。测定神经损伤的方法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可能是脑电图方法。与脑电图异常有关的行为模式包括控制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敌意、暴怒发作、破坏性等。

            研究发现,表现出慢脑波和对称老波的成年人具有敌意、刻薄、亦激怒、不服从和冲动行为等特征。脑电图异常的。精神病人也会有高度的攻击性和建设性的暴露发作。

    05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症等。是以不能集中注意和冲动性活动过多为特征的一种精神神经障碍。我国报告的学龄儿童的发生率为1.3%-13.4%,它是造成儿童少年学业成绩差、留级、欺负同学、顽固执拗,不守纪律的重要因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原因不明,人们怀疑他与神经损伤、产前紧张、食物添加剂和化学过敏有关。

    054脑化学因素

          脑化学是研究大脑内化学变化的边缘性学科,主要研究大脑内激素的分泌及其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在犯罪研究领域,人们特别重视研究神经递质等的封闭与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关系。神经递质又称为神经介质,是影响或激活大脑机能的化学物质,是在大脑中传递信息的中介物质。不同的神经递质,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如下图。证据表明,这些化学物质的分泌异常与攻击行为有关系,而且激素水平也可以解释犯罪行为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的现象。在生命过程中,青少年时期激素分泌水平高,特别是雄激素分泌多,所以受其影响,犯罪行为的数量也多。以后激素分泌水平降低,雄激素分比较少,减少受影响的犯罪行为数量也下降。雄激素分泌与犯罪。

          激素又译为荷尔蒙,是内分泌腺器官直接分泌到血液中,并对身体有特殊效应的物质。激素特别是雄激素对促进人体雄性器官成熟和副性征发育并维持其正常功能的一类激素。睾丸分泌的睾酮和尿中的雄酮都属于这类激素。

            睾酮分泌过多具有犯因性作用。睾酮是男性的睾丸所分泌的雄激素。它促进雄性器官和副性征之与性别有关的外表特征(例如毛发、声音等)的发育成熟,并维持其正常功能。研究表明,青少年中过度的敌意和攻击行为,与其睾酮分泌量多有关。睾酮在年轻时分泌最旺盛,所以年轻人的犯罪行为,特别是暴力犯罪最多。随着年龄的增加,睾酮分泌减少,犯罪数量也随之下降。。

    055    5-羟色胺与犯罪

          5-羟色胺水平低具有犯因性作用。5-羟色胺在大脑而前的额叶中大量存在,他对自我调节有重要影响,对大脑额叶中五枪色案不足时,就会导致个人对挑衅引起的攻击缺乏抑制力。研究表明,血液中5-羟色胺的集中与冲动行为和自杀行为呈负相关。

    056单胺氧化酶与犯罪

        单胺氧化酶是一种能够将单胺类化合物氧化分解的酶,在神经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单胺氧化酶供给不足的人容易从事暴力犯罪和财产犯罪。因为这种人通常具有下列特征:抗拒惩罚、冲动性、活动过多、学业成绩差、寻求刺激、冒险和为了娱乐而使用毒品。

    057脑瘤

          脑瘤与许多的心理问题有关,包括人格变化、幻觉和间歇性精神病,而这些变化又与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有密切的关系。患有脑瘤的人容易抑郁、易激怒、暴怒发作和进行杀人行为。

    058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人们提出可以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暴力倾向的人减弱其暴力行为倾向,因为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控制神经递质的分泌水平,这些方法往往称之为“化学约束”、“化学紧身衣”。用来进行这种治疗的抗精神病药包括氟哌啶醇(Haldol)、三氟拉嗪、氟奋乃静和利培酮。

    06犯因性生活方式

    061不良行为习惯

    a身体攻击习惯

            有些犯人的言语表达能力差,在生活中形成了用身体攻击行为解决矛盾或者摆脱困境的习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往往不能用说服、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常常付诸身体行动使用暴力行为,这样的人容易进行暴力型犯罪。

    b偷窃习惯

          有些犯罪人从儿童少年时代起就开始进行偷窃行为,形成偷窃习惯。随着年龄的增加,有的人甚至还形成了病态偷窃心理。偷窃癖表现为经常产生不能克制的偷窃冲动,不偷别人的东西就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抑郁,手头的东西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常将偷窃的东西弃之不用,或者偷偷放回原处,偷窃之后有悔恨感,但是下一次偷窃冲动产生时,又情不自禁地进行偷窃活动。

    c说谎习惯

          一些犯罪人在生活中形成了用说假话解决问题或者摆脱困境的习惯。

    d赌博习惯

            有的犯罪人受不良环境影响,沾染了赌博习气,养成赌博习惯,甚至产生病态赌博心理。病理性赌博表现为经常产生不可遏制的赌博冲动,不进行赌博,就会产生情绪絮乱,赌博习惯助长个人的投机冒险心理。

    e饮酒、吸毒习惯

            有的犯罪人在地方性文化、家庭环境、人际交往、生活挫折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长期饮酒甚至吸毒的不良习惯,以此消磨时间或者实现其他目的。这样的不良习惯有可能对个人的认知、判断、行动准确性等都产生不利影响。

    f好逸恶劳习惯

            这种习惯突出地表现为渴望舒适安逸的生活,但是又不愿意进行正常的劳动和工作。这种习惯造成的贪图吃喝玩乐与业务工作劳动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大量财产型、谋利型犯罪的主要因素。

    g自由散漫习惯

            这种习惯表现为不遵守纪律,不愿意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在生活与工作中不遵守社会规范,做事马乎草率,随心所欲,自行其是,不负责任,对工作和学习内容不求甚解,敷衍了事,而且不服从指挥,缺乏时间观念等等。

    h流浪习惯

            这种习惯往往从小开始,表现为个人到处游逛,不参加正常的社会化活动。随着年龄的增加,一些人甚至发展到不愿意参加正常的工作,居无定所,随地谋生。在流浪过程中,个人很可能参加涉及犯罪活动的亚文化群体,学会犯罪技能和犯罪态度,参与多种犯罪活动,

    i依赖习惯

            一些人缺乏自信、独立性和主见,遇到事情时没有自己的判断,总想听从别人的意见,按照别人的暗示和指挥行事,具有这种习惯的人很容易加入少年帮伙,在别人的暗示和指挥下进行犯罪行为。

    j随意按摩习惯

            一些人对开关、按钮、阀门等有特殊的好奇心。特别喜欢按压触摸他们,这种习惯会成为灾害性过失犯罪的犯因性因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39《犯罪心理学》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fb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