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本科学历之于工作有感

本科学历之于工作有感

作者: 林清猫耳 | 来源:发表于2020-03-09 21:51 被阅读0次

半年前工作要求刚开始接触前端,朋友推荐了一本《深入浅出Vue.js》,买来半年没看过,翻开过,但看不懂。

进了《深入浅出Vue.js》读者群,当时知道书的作者是 96 年的,就职于奇虎360,就觉得 96 年这个标签真的太厉害了。今天群里看到大家讨论说他已经从 360 跳到阿里了,25岁,p7。作者说他 7 年前刚到北京时刚成年,屁都不会。现在已经是阿里前端技术专家了。但是阿里要求本科以上,他说他进阿里很费劲,是特招的,是领导去 vp 那申请来的一个名额。

这也让我回想起 2018 年 我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时在厦门一家小公司实习的经历,当时得知公司的技术主管是 96 年的也非常震惊,听同事说他高中毕业选择了不上大学。这个取舍非常需要勇气吧。至少我在高中毕业的时候想都没想过不上大学直接找工作。

我从毕业到现在也工作了有 10 个月了,技术上确实成长很多。刚入职时领导说过一句话,说工作环境里半年顶得上学校里两年。我个人理解这说的应该是工作技能上的比较。那么为什么工作环境下的成长速度会比在学校里快很多呢?

首先这个环境里有清晰的目标,前有拉力。其次有问题随时可以请教有经验的同事,而且还有项目完成时间倒排工作计划的压力。职场新人能明确感受到自己和有工作经验的同事之间的差距,因而会产生一定的内驱力。这些是本科大学里所不具备的。

回想我的本科四年,首先信息源闭塞,对社会上的东西一概不知。有几个感兴趣的东西,但又不是特别的感兴趣,因而没有能坚持下去的。整体上是茫然的状态,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每天不是在睡觉就是在玩游戏。考试都是考前看一天书去考的,及格了运气好加师生情,没及格还有补考和重修。最严重的一次是大三上学期,7 门科目挂科了 6 门。因为大一大二的课程相对简单,花点时间看看也许能过,但到了大三,课程都是在大一大二的课程基础上的专业课,大一大二的知识没掌握好就没办法看一天两天书就能考过了,过了的那一科微机原理完全是老师仁慈给了 61 分。

这样的本科生活给我带来了什么呢?以功利性的职场角度上来说几乎什么价值也没有。所以相比进入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我大三下学期以前的两年半本科生活机会成本是非常高的。

重新思考本科四年带来了什么。我个人觉得带来的最有价值的就是 4 年的可支配时间。因为一个普通人本科以前忙于学习考试,工作以后忙于工作,而本科虽然也要学习考试,但如果这个专业不喜欢,只是为了能及格的话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占比是极少的。因此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自由可支配的,这是非常珍贵的。而我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学编程和主动获取社会上的信息之时,才感受到时间是多么不够用,人忙起来可以有多忙。那个学期有 11 门专业课 2 门选修课和上个学期留下来的 6 门补考和重修,我每天白天上课晚上学 3 小时以上时间编程,每周末也都在学编程,经常一个问题花费五六个小时才得以解决,如果有人指点一二也许只需不到半个小时就解决了,这也是为什么在职场成长会比在学校更快。

本科带给我的还有找工作的平台,秋招春招时非常多公司来学校招人,我带着怕找不到工作的恐惧开始学编程,到秋春招发现只是找一份工作的话其实并不难,但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软硬技能,因此不论找工作难不难提升个人的认知、技能都是非常有必要且有价值的。

其余的就是结识的几个关系特别好的同学,以及认真听过的课程中还能记得的东西。

大家普遍都听过考研还是工作的抉择,但很少有人听人讨论读本科还是工作的抉择。我的观点是,相比有没有必要读本科或研究生,更重要的是及早接轨社会,知道各行各业在干什么,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方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方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和素质。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本科选择专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不会像我这样每个专业看过去好似都一样所以随便选一个,结果发现并不喜欢而且绝对不愿意毕业后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工科仪器类)。 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不论是选择读本科还是读研究生,都不会出现我大学前两年半那样的茫然状态。对比是否要读本科或者研究生的问题,也自然好回答了。有的人才要求高,可能读完研究生才能积累够,有的人才要求低,本科四年的积累就足够应对。

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途径是非常多的,而且互联网之上,信息之间相互联系,从一个信息能延伸到多个信息,然后继续延伸,指数效应。我一开始的信息源只是在我向一个网友请教工作还是考研的抉择时,他告诉我一个关键词,Python,说现在很火,建议我学学看(在这之前我在学校里完全没听说过这个关键词)。刚好那会放寒假,我随笔买了一本书开始跟着敲,微信上搜 Python 关键词关注了很多公众号,公众号又进了一些交流群。群里又认识一些网友,我到现在都非常感激几个素未谋面的网友给我传授他们多年工作经验的行为,当然这有部分原因也是我脸皮厚,这也敢问。

从 Python 这个关键词,我后面了解到爬虫、前端、后端、测试、AI、机器学习、DevOps、云计算等等等等,就像一个婴儿终于睁开眼睛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望着周遭可见的一切。曾经我对百度和 Google 完全没有概念,现在没了 Google 我一天都适应不下去。GitHub 上的无数宝藏也不时的带给我快乐和惊叹,互联网之于我不再只有绝地求生、王者荣耀,互联网之大我可以一个 Chrome 开开心心玩上一整天,从这个网站上有趣的内容链接到另一个网站上有趣的内容,就像看一本好书时作者推荐了其它的好书我加入待看书单接着看一样。当然信息源越来越多也要开始取舍,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清晰的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取相关的信息和技能,因为时间真的非常宝贵。

过去的时间已逝,未来的时间还长。保持学习,保持阅读,保持专注,保持思考。以前很喜欢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在大学里也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不去过多的想象未来如何而激动或沮丧,专注于做好当下该做、需要做、可以做的事情。现在借用玉伯的一句话:“全情投入,守正出奇,愿等花开”。围绕着自己清晰的目标全情投入,在做好工作分内事之余多元提升自己,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最后,每天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 本科学历之于工作有感

    半年前工作要求刚开始接触前端,朋友推荐了一本《深入浅出Vue.js》,买来半年没看过,翻开过,但看不懂。 进了《深...

  • 工作之于快乐,快乐之于工作

    工作、快乐看似不相关的两个词语被放到一起的时候就有着密不可切的关系了,它们相互影响并带动着每个人的情绪。快乐...

  • 有感之于生活

    生活似乎从来不会亏欠谁,哪一种人生都是宿命。无从选择,无法抱怨,也无可评论。幸与不幸,都是生活的一个命题,但是...

  • 耽美 | 逆风而行的方向

    ——读淮上《破云》有感 《破云》之于淮上,正如《杀破狼》之于Priest,《魔道祖师》之于墨香铜臭,是一个作者文笔...

  • 逆风而行

    ——读淮上《破云》有感 《破云》之于淮上,正如《杀破狼》之于Priest,《魔道祖师》之于墨香铜臭,是一个作者文笔...

  • 工作之于我

    第一家公司,爱那个团队,但是终究没能在系统数字等等的压力下坚持下来。 第二家公司,大家似乎在帮我找格格不入的理由,...

  • 工作之于我

    工作,一个贯穿大多数人大半生的词,之于我,是我的精神支撑,是我的为数不多的底气所在,是我的力量源泉。它带给我挫折,...

  • 之于工作的幻想。

    我绝对是个戏精,电影看多了,就特别期望工作环境类似于《绿皮书》那样,再不济,也得是《实习生》那样的,老板雇佣我,我...

  • 工作之于下馆子

    大学的我可以称得上是优秀,也算是周边人中的佼佼者。说句玩笑话,大四时候校园的宣传栏里随处可见我的“帅照和事迹”。几...

  • 【学生作品】教育为立人之本——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李诺侨)

    4、教育为立人之本.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文/李诺侨 爱迪生说过:"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本科学历之于工作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gm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