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次新股筹码更集中,关注度更高,因此形成了单独的“次新股概念”。毕竟,谁不愿意碰上贵州燃气这样的妖股?
这次分析一下,做次新股,期望吃第二波、第三波涨幅,是不是相对大盘有超额收益?
分析
定义:一般认为上市一年内是次新,这里更严格一些,把上市半年的股票定义为次新股。
限定:观察短线收益超过50%的机会。
A股从2017-2018两年共上市557只新股。其中涨幅(最低点到最高点)超过50%的机会共出现105次,覆盖91支次新股。仅考虑选股,也就是假设以合适的位置进出,有16%的概率可以获得50%的涨幅。
所有超过50%的波段,平均涨幅是76.7%
和大盘比较,截止2018末,共有3681只股票。2017-2018两年涨幅(最低点到最高点)超过50%的机会共出现772次,覆盖649只个股。仅考虑选股,有17%的概率可以获得50%的涨幅。
所有超过50%的波段,平均涨幅是77.4%
结论
次新股与大盘相比,波段数量、波段平均涨幅基本持平。做次新股并没有更大的概率抓住暴涨机会。
分析原因,可能是大部分新股都在一字板中已经透支了涨幅,一步到位做到了目标价,后续即使来回震荡,也是为了维护股价。
延伸分析
得到上面的结论,也可能是因为次新的定义不对。次新的第二波、第三波,可能放生在上市后的一个季度内,180天可能已经不算次新股了。
进一步看看次新股的大幅上涨机会发生的时间,确实在上市后15天-40天内更加集中,但也并非极为明显,因此不再继续分析了。
附
附一篇他山之石,新股收益的量化分析。
https://xueqiu.com/7445261371/79803494?appinstall=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