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我来说好像年味变淡了。有这种感觉好久了,想来想去,如今的年确实与小时候不一样了。
小时候,从腊月初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为了过年做准备。在我的家乡,每家每户都要在过年前备好过年和过年后一直到元宵节要吃的主食,馒头,煎饼等等。那时候住在农村,有很多爷爷奶奶辈的都还在用地锅来蒸馒头,把柴火一根一根放到火里,慢慢的看着烟囱里冒出白烟,就能想象等会揭开锅盖呈在眼前的那一个个大白馒头会是多么的诱人。煎饼用的器具用土话来说家乡的人都明白,可要是用正经语言来说,又不知该如何理解。不过那也是用柴火一点一点烧出来的,整整一锅的面糊,耗费上一个下午的时间,整整一锅的面糊,用刮板在上面一点一点的刮匀铺成圆形,放下刮板再添柴等着火烧旺之后煎饼开始变干,边上开始翘起来,拿着小铲子一下一下慢慢的将煎饼的一圈都铲一遍,再用手捏起一角,慢慢地揭下来,一张煎饼就算完成了。
到了年前,人们也都闲下来了,所以都可着劲的蒸馒头,烙煎饼,这当中也是有着些许寓意的,年与年相接,饭食充足,寓意着年年有余,食物不缺,而且蒸的多烙的多,过年不用再为了食物劳累,也是寓意来年生活轻松不再劳累,另一个有着这个寓意的是过年不准干活,地上脏了不要扫,衣服脏了不要洗。反正不管大事小事,过年这天啥活也不许干,只为了来年的一个好寓意。
虽然年前花了大把时间来蒸啊烙啊,但是过年的那几天主要还是得吃饺子的,从大年三十开始一连着吃好几天呢!吃腻了就开始吃馒头煎饼,不过到了元宵节出了吃元宵,主要还是吃饺子。吃饺子也不能不吃菜啊,大年三十的晚上吃完饺子,还要再做准备——炒上一大桌子菜。在我们家就是吃完饭都坐在厨房里谁也不要离开,大人炒菜,小孩打下手,一边聊着天,一边为了明天做准备。虽说这菜不要求数量,可是没有哪家会少炒几个就算了的,都是尽可能的多炒上几个,哦对了,这不管你炒多少,都得是个双数,好事成双啊,咱不喜欢单数。这菜炒完就端到桌子上摆得漂漂亮亮的,再配上点酒和饮料放旁边,就等着明天来拜年的人一起好好吃上一顿。虽说这菜是为了初一拜年准备的,但鸡鸭鱼肉咱平时也不是吃不着,对我来说也没什么太大的吸引,我最喜欢的啊,还是“和菜”。这“和菜”我曾给同学讲过,他们却都不知,想来也是我们家乡的特有的。咱们平常吃饺子都是配着蒜吃了,这“和菜”也就是发挥着平常这蒜的作用,主料就是像平常那样放在蒜臼子里捣烂的蒜,放好盐,醋酱油等,但需要再加上削成丝儿的胡萝卜,泡好的粉丝,洗好的香菜,还有最重要的香油。捣烂的蒜放在盘底,将胡萝卜丝和粉丝香菜放进去、搅拌,多放点醋,吃一个饺子,夹一筷子“和菜”,饺子是热的,正烫嘴,但“和菜”是凉的,一凉一热,那可真是一绝啊!我平时并不喜欢吃胡萝卜,可这样搭配起来没有人能够拒绝这种美味。“和菜”一年到头就过年这阵子吃,所以我每逢过年最期待的事里有一个就是吃“和菜”。
小时候的年,光是吃的就足够能让人觉得年味,更别提还有穿的,玩的了。小时候过年母亲都是秉承着每个孩子能有一件新衣服穿。离过年还有好久就给买好,嘱咐好要放在柜子里等过年的时候再拿出来穿。孩子对于新衣服总是过于喜欢,板板正正的叠好,放在柜子里,谁都不许碰,初一磕头起来还得赶紧小心的把膝盖拍干净。要是有双新鞋,都舍不得走路重了给弄的有折痕喽。过年前还得买好烟花鞭炮,不过多半是男孩子更喜欢,女孩子们向来是不热衷的。
大年初一天不亮就被家家户户的鞭炮声给炸起来了,敬过天,给父母拜过年,就开始走家串户的拜年了,看谁家的饺子,菜好吃就坐下吃一顿。拜完年回家也快中午了,再吃过饺子就一家人出门玩了,街上都是人,这一堆,那一伙,打扑克的、打麻将的,多是悠闲快乐之人。
如今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那种浓厚的年味啊,找不着了。过年前家家户户比起自己蒸馒头烙煎饼更愿意去超市里买上一大袋子放冰箱里放着;原本大年三十晚上应该炒的菜好像真心变少了,吃过饭后比起一家人聊聊天更愿意在手机上抢个红包;虽然我依旧爱吃“和菜”,可它就不是以前吃的时候那么带劲了;过年也没有对新衣服的期待了,男孩子们也不再拿着一大盒鞭炮走街串巷地招呼小伙伴一起砰砰砰的放个没完了……
说来许是不过是我不再是小时候的样子了,记忆里小时候的年味被我刻在脑海里,当成了真正的年味儿。如今这个时代不再是小时候的那个时代,它发展的太快,让我的年味没有跟上变化,买来的馒头煎饼一样有着美好的寓意,大年三十的晚上炒的饭菜再怎么样也是大年初一的前奏,“和菜”依旧是我对于过年的期待,怀着对新一年的期许新衣服不穿也无妨。时代的变化和我的年纪让我开始怀念起那时的年味。小时候的年味是年味,如今的年味也是年味,不过是和我记忆里的年味不一样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