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具有地域性,主体考究其获取成本高低及资源衍生产品的品质以衡量其价值;
——经济的趋利性,源于人性的趋利性
——现今人民生活形式:从自给自足转向半采购补给,再到完全采购补给;这样的趋势是否利好经济发展?

在所谓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客们开会座谈商量对策时,与事件切实利益相关的决策者、执行者已经作出了合适与不合适的行动,这就是理论与实操的距离;故而,实际与想象推理的偏差总是存在。

假设所有投资都是理性行为,事实上所有投资都是理性的。
首先,人性的趋利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作出一项选择时,这项选择总是利己的或即将利己的。农民在选择继续耕作还是出外打工上,考虑的是:无论选择是什么,我需要现金满足自己的生活开支(包括家庭基本开支、孩子上学等,其中投资收益这一项表现的不甚明显,实际可察的就是作出此项选择能给自身带来怎样的可观资金收入,旅游规划等)。

其次,两个假设。
一是假设耕作收入不及打工收入,暂不计开支。
现实是中国农业现状正是如此。现实既得利益衡量结果明显的情况下,农民自然选择了外出打工,劳动换取相应报酬以补贴家用;不排除有农民外出务工巧得商机发家致富的可能,但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生活状态并无多大改变;倒是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改变,农民的生活状态渐渐从自给自足——半采购补给——完全采购补给,那么,这种状态是好是坏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我国现今通货膨胀的国情,农民进城务工的上升趋势愈发明显。农民面临两难得选择——回乡耕种,虽不愁吃喝,仍旧无法满足家庭日常开支(包括子女教学等);外出务工,无法满足现有生活状态开支,反倒新增对粮食等方面的开支。
另一方面,农民从自给自足的消费状态跳转至完全采购补给状态,直接或间接利好了经济增长,因为国民整体消费力在增长。两者利弊还需更进一步去探讨和衡量。综合人均粮食减产、土地资源日渐匮乏的国情,“谁控制了粮食,谁就赢得了胜利”这句话极具参考意义。

二是假设外出务工收入不足耕作收入,同样,暂不计开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质量也逐步提高。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国民对生活状态的追求不再是自给自足,而是追求一种更加休闲,简单的,随性的生活方式。农村居民也不例外。除了日常生活开支外,还需有节假休闲时间,譬如外出旅游。生活水平在增长,生活需求也在增长。
就国情现状来讲,此项假设并不具备成立条件。

要想此假设具备成立条件,必须有一下几点需满足:
(1)粮食价格上涨
粮食价格确计在上涨,但不是我们所想要的上涨。是国情——粮食产量供不应求的上涨,涨价的是别人家的粮食(世界粮食出口大国美国)。
(2)提高生产效率
想要假设成立,必须要将供不应求的粮食供应状态变为供大于求,试想我国不再从他国进口粮食补给,中国市场会否又是另一个状态。
(3)减少劳动强度
传统的劳作方式纯属苦力型劳动,笔者曾亲自体验过传统耕种劳作方式,很是可惜没有那种毅力。我想这就是图画书上的农民伯伯总是一副黑瘦矮壮的形象。新生代农村子女自明事起就被教育:努力学习的原因在于逃出耕作这种苦力劳作的桎梏。既然可以更轻松地过活,为什么要去受那份苦?
减少劳动强度的解决办法:机械化劳作、生物化科技促进农业发达。亟待解决的是农业投资保障制度建立。
(4)有机肥取代化肥
自化肥投入农业以来,越多的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大的影响并减少了粮食产量。

结语:我就是一个新时代地道享乐主义小小农民,喜爱拍照,旅游,去发现有趣的事物。写文半老新手,望各位文友多多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