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就看过这部电影,印象很深刻,流了不少眼泪。今年刚看了韩延导演的《我们一起摇太阳》,就想起去年看过的这部电影,很想写一点感想。
倪大红和惠英红演的那一对CP的爱情发展其实和年轻人的爱情差不多,可以称之为“不打不相识”。因为误会而有了牵连,因为牵连而加深了彼此的认识,从而消除了误会,发生了情感。当然,因为两个人的背景、身份、子女等差异,爱情也经历了一波三折,还好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
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梁家辉和叶童演的那对夫妇,也是片中让我哭得最多的人。一对普通的夫妇来到大城市打拼,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一双儿女,扶持他们各自成了家。本来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是却不得不继续收废品谋生。
因为他们的女儿遇人不淑,离婚带娃成了单亲妈妈,还需要他们时不时贴补生活;他们的儿子终于赚了钱,但是却自私小气,和儿媳妇一起过自己的小日子,完全不管年迈多病的父母。可以想象,这对普通的父母当初为了给儿子讨城里的媳妇一定倾尽了家财,结果最后却无钱治病、无钱谋生。
刚开始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我还以为他们无儿无女。看到后面,觉得他们还不如无儿无女。啃老的女儿和白眼狼的儿子,除了吸血还能做什么呢?
这样的儿女让他们感到寒心,因此当老太太先是患了老年痴呆症,后是患了肠癌,老先生就不想再让她受苦了。当他做了决定之后,最后请儿女们过来吃了一顿饭,把一切都交待给了老友,就和爱人从容赴死了。
虽然看到这一幕,我哭得不能自已,但是内心其实并不赞同。即使他的老伴儿已经认不清人了,身患绝症无药可治了,他也不应该替她做出自杀的决定。这就像替无意识的亲人做出“安乐死”的决定一样,在伦理上始终有争议。
这几年听说过一些确诊自己得了绝症的老人回家就自杀,甚至双双赴死,不想花儿女的钱治病,不想成为亲人的负担。前两天还听一位好友说她的家乡有不少老人都是喝农药自杀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后。
他们为什么赴死?因为他们不想成为子女的负担,耗费巨资让儿女举债给他们治病;因为他们不想忍受疾病带来的巨大的痛苦,与其缠绵病榻忍受病痛,不如早日解脱;还有一些孤寡老人因为子女的不闻不问,或者子女走在他们前面,所以无依无靠,生病之后无人照顾,就只能选择自杀。
这些现状都是真实的,但是令人震惊且痛心。
这背后的原因,有巨额的医疗费用、淡漠的家庭关系、日渐消亡的邻里关系、以金钱衡量人的价值等社会问题。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想改变这些社会问题无异于蚍蜉撼树。但是,作为承上启下的中年人,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事,至少使我们的父母有一天身患重症时不至于走上绝路。
老年人最需要的其实是爱,而最好的爱他们的方式就是花时间陪伴他们。无论是打电话倾听他们絮絮叨叨,还是珍惜各种节假日多回去探望他们,都是需要我们把时间空出来,专注地去陪伴。
我们年轻时总想往外跑,离父母越远越好。但是随着年岁增长、父母渐渐老去,我们才意识到作为儿女的责任,就开始离家越来越近。
特别是在我们有了孩子以后,孩子一年一个样,父母也特别想多见见隔代的孙儿孙女,所以常回家看看,不仅是看望父母,也是让父母看到渐渐长大的孩子们。
父母渐渐步入老年,身体也会走向衰老,但是大部分老人都会有些讳疾忌医。一是不想花冤枉钱去做体检,二是怕体检检查出来什么病来。然而大部分绝症在早期其实都不是绝症。如果能够定期体检,能够及时发现早期的病症,很多病都是可以治疗并痊愈的。
我的公公在几年前被我们带到医院拍片体检,结果发现了肺部有肿瘤,及时做了手术切除。因为发现得早,还没有发展为肺癌,所以也没有花太多钱。这些年他都没有复发,基本上可以认定为彻底痊愈了。
这些年我们基本上每年都会带父母做一次体检,检查出来的一些老年病也会让他们配合吃药。高血压、高血脂、脑梗等,早期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吃药维持稳定和调理至正常水平。
除了身体治病的需要之外,其实邻里的社区关系也是影响老人的重要因素。有的老人独自到城市里去帮忙带孩子之后,就得了抑郁症,因为内心孤独、生活不适应。有的老人独自居住,身边没什么亲朋好友,没有说话的人,遇事也没有可以求助对象。这样内心缺爱的老人,一旦遇到什么重大打击,就很容易会失去活下去的动力。
其实我比较赞同西方的一些做法。养育孩子是父母自己的责任,在需要帮忙时可以付钱请信任的朋友babysit,节假日时可以去探访双方父母,但是平时不会打扰父母的退休生活。如果为了省钱或者多挣钱,牺牲了父母的老年生活和健康,也斩断了他们和朋友之间的情感连接,其实是很残忍的。
当然,很多家庭里其实是周瑜打黄盖,我无权置喙。我只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多为老年人考虑,不要想当然地享受他们的牺牲与付出。他们需要我们的爱与陪伴,但是更需要他们自己的友情与自己的老年生活。
希望每个老人都能在爱与喜乐中迎接命定的终点,而不要绝望赴死。
因为迟早有一天,我们也都会终将老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