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些不想去,又推脱不掉的聚会。
去了,在推杯换盏间,搭上了时间和精力,内心却依旧孤独。
不去,又显得格格不入,担心被同事排挤,被朋友遗忘,被社会孤立。
其实,不是每条微信邀请,都必须回应,你不合群的样子,也很酷。
1.独处的时光,更会让你发光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为什么一些人,开车回家到楼下却要呆半天才下车?
下面有人回答道:
“在车里我是鲜衣怒马少年郎,怀揣着自己高贵的灵魂与梦想。
而踏出车门的那一刻,我就成了油头垢面的小职工,厨房里只有剩饭没热汤。”
人需要独处,独处可以让人静下心思考,专注于自身发展。
人可以没有荣华富贵,没有高朋满座,但不能没有自我。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时候形单影只的孩子,他喜欢画画,经常一个人在家涂鸦。
后来他考上了建筑系,毕业后又进了一所大公司上班,二十七八岁结婚,生活静好。
但他总觉得不自由,仿佛内心深处有另一个自己在那里观望着,目光冷洌。
熬了几年,他终于选择辞职,接下来的十年里,他似乎过起了归隐生活,
整天泡在工地上,和泥瓦匠们一起搬搬抗抗,在西湖边喝茶看书,走亲访友。
在孤独中,他没有放弃对艺术的思考,还碰撞出了很多与众不同的艺术灵感。
他就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shù),也是第一个获最高建筑奖项的中国人。
他说: “我得谢谢那些年的独处时光。” 是这些独处的时光让他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很多优质的灵感都来源于那个时期。
正如周国平所说:“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独处是一种历练,也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那些独处的时光,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
愿你学会独处,把温柔和理想都留给自己。
2.低质量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我们很多人都曾面临这种,遵从自我和顺应社会中的选择,最后选择了委屈自己,
而经过时间洗礼后,却发现生活并没有因为你的妥协,而对你更好,反而自己也不快乐。
正如作家刘同所说:“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
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你在浪费青春。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人不怕独处,怕的是在人群中,心却感到孤独。
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就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在我们马不停蹄的奔向人群的时候,也是在与内心的自我背道而驰。
就连行程满档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从1980年开始,每半年都会停下所有工作,
空出整整一个礼拜闭关修练,他将这个计划称之为“思考周”。
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躲在某个湖边小屋,不与任何人连络,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
盖茨认为,独处时产生的价值,胜过许多社交应酬。
有人说,人脉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世界很公平,你的能力有多强,人脉就会有多广。
要遇上对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对的人,你学会了发光,对的人自然会迎光而来。
独处,是更舒服的亲密关系
刘若英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一书中,描绘了她和先生婚后的生活状态:
夫妻俩一起出门,去不同的电影院,看不同的电影,
然后两人一起回家,进门后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两个人有着各自独立的卧室和书房,共同的空间是厨房与餐厅。
刘若英还提到,最初是打算在书房里放个大书桌,一人在一头,共用书房,
但觉得像网吧,便将两人书房安置在家里最远的对角线。
后来,当别人问刘若英家庭幸福的秘诀,她这样回答:“我们都保有孤独的自由”。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再亲密的关系也要切割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习惯独处,就是习惯不把安全感寄托在伴侣身上,
这样便不再会在关系中患得患失,以对方为中心。
他对你好你就高兴,他不理你你就难受,如此以往久了,便是无尽地索取和自耗。
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说明我们一个人,已经能够自得其乐,在精神与情感上自给自足了。
“没有一种爱能替代孤独的意义,爱可以抚慰孤独,但不能消除孤独。”
愿你享受独处,拥抱独处,能自由地去爱人,也被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