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妥协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不服输、不退让,怼天怼地怼自己,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妥协,什么叫退让。
人到中年,妥协和退让成了生活中的常备选择。往好了说,是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明悟,其实,也可能是没有了年轻时的锐气,或许说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总之,要想日子过得去,总得先学会妥协。
这周因为合作单位放高温假,合作项目临时暂停,我也有了一周的休息时间,想带孩子去山东沿海岸线玩玩。结果,因为丈母娘和媳妇两个人对孩子去向的意见相左,谁也不肯松口,为了照顾两个人的意见,我只好选择放弃带孩子去海边,让丈母娘带孩子回了老家,但这一周的假来之不易,总不好闲着,于是决定带孩子去丈母娘老家附近玩玩,山东不去了去山西,不爬泰山可以爬五台,去不了长岛,可以去壶口。
对于中年人来说,生活似乎是开车走在没有目的地的路上,往哪拐不重要,往哪拐弯总能找到路,重要的是要把一车人都招呼好了,大家都满意就好。
02 人性化
人性化就是考虑到并切实关照大多数人的需求。
人到中年,越发愿意坐下,细细体察人性,不光考虑自己的需求,更多想想交往对象的需求。
做生意也一样,核心就是体察人性深处的需求。
这两天带孩子回他姥姥家,往返路过太原,我发现,太原南站是体察人性做的最好的车站。
中国省会城市的高铁站设计大同小异,但太原南站有一个特别好的做法,同站换乘不用出战,可以直接拿换乘车票从站台反向进入候车厅,避免同站换乘还要出站再进站的麻烦。
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天津站、合肥站等等我走过并且需要换乘的大站都没有提供这种便捷的功能。
这就是人性化服务的体现,了解他人的需求,并尽可能合理地满足。
03 和谐共处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最大的不同,我认为在于,东方文明能做到和而不同。
关于这一点的原因,我在写关于东西方哲学的小文章时提过,西方文明认为真理只有一条,要么是你服从我,要么我服从你。
西方哲学家注意到,古印度教和印度佛教不同流派之间虽然有争论,但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流派之间并未因此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反而一个流派的高僧能再梳理总结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理论。西方人认为,这一点很不可思议。
但其实在中国,这样的现象层出不穷。
今天从山西返京,路上在太原停留一天,上午半天时间逛了逛山西省博物院,下午半天时间逛了逛晋祠。
从山博的藏品可见,山西这个地方是各族文明融合的大熔炉。自古以来,山西在中原王朝强盛的时期,就处在中国的统治之下,而一到王朝衰败时期,则往往落入塞外民族手中,因此,在山博,既可以看到中原王朝强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如商周时期的青铜,也能看到塞外匈奴、胡、金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具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文物。
而晋祠更是一个奇葩,晋祠主殿供奉周武王的夫人邑姜,两边的配殿分别供奉送子娘娘和水母娘娘几位地方神。北侧的侧殿供奉道家三清和玉皇大帝,南侧却是十方奉圣禅寺,一个佛寺,供奉弥勒天尊。后山配殿却是三台阁,读书台,看起来是儒家的地盘。除此之外,晋祠中还包罗万象,有的地方供奉着鲁班,有地方供奉关帝,有的地方供奉吕祖,有地方供奉唐叔虞,还有供奉孝子的牌坊、供奉子乔、供奉东岳大帝等等,似乎在中国有点名号的神,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宿,各家和谐相处在一起,非但互不打架,还能睦邻友好相互往来。
这对于中年人来说,似乎很好理解。大家都是神,虽然立足点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了大家好,相互之间有什么不可商量的呢?最近hk的年轻人闹的很厉害,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明白这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