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苦,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不敢妄称自己吃了很多苦,但相比现在工作单位的人,自己确实可以算是苦过来的。
四年级,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小朋友,本该是在父母身边最快乐的时候,享受自己童年无忧时光的。我呢,由于爸妈比较忙,且农村教育水平确实有限,被送到一个叫“春蕾”的寄宿制小学。过上了两周回家一次的集体生活,想想挺可笑的。怪不得自己会读军校,从小就是过这种生活,这大概也是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安排吧。小学成绩比较好吧,后来考上我们那最好的私立初中,有后来读封闭式管理高中,回头想想自己这么多年过来,真正快乐的时光真的很有限吧。可能是初中那会儿两千多人考进前三十,得奖学金的时候?是中考成绩出来后有高中主动联系爸妈说不收学费,每个月给补助只要去他们学校,爸妈眼中的自豪?又或者是那年夏天拿着信大的录取通知书,全家人都为我骄傲的样子?
自己的快乐好像永远建立在做到爸妈期待的样子,这种讨好型人格真的很讨厌。没人知道,也大概没人在意我自己的想法吧。高考后我想学医的,想学医的背后,是那年最疼我的奶奶因为疾病离开了。奶奶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辛苦一辈子,最后也没个积蓄,养老金?这个农村人想都不敢想吧。就是这样,奶奶还在记挂着最小的孙子,永远忘不了高考前100天,回家看病得已经有点甚至不太清晰的奶奶,她把我叫到身边,掏出一把钱,说:奶奶活不到你上大学了,这是给你上大学用的……自己在那一瞬间眼泪止不住,六年过去了,每次回忆起来,眼泪还是会不听话的。奶,我想你,真的好想你啊。
后来立志学医,高考目标二军大。那年夏天,也是没发挥好吧,二军大有点危险,四军大绰绰有余的,在填志愿的时候,爸你有个朋友在信大读的,你说那好,让我报信大。可能也是自己当时不够鉴定吧,就听了你的,再后来就来到军中小清华的信大。
爸妈,你们大概不知道我三年信大,一年步院,一年海工都经历什么了吧,当然我也不会告诉你们,因为报喜不忧嘛,这个我从小学就会。
在信大,最难受的便是混编。一个宿舍四个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很显然作为大一的我,承担了日常全部的公差。当然,现在回头想想其实也没什么,可那会刚读大学啊,看着自己高中同学的地方大学生活,对比自己“高大上”的军校生活,反差让我生活在无限后悔中。后来有同学陆续转学,退学,但是我撑住了,因为我是爸妈的骄傲,我不能退却、也无路可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