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初临这个世界时,他们就像一张纯净的白色画布,而父母便是那执画笔的人,为孩子的未来涂抹下第一笔色彩。孩子的成长轨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打下的底色。正所谓“染黄则黄,染黑则黑,染红则红,染绿则绿”。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父母只负责生,却不负责养。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自己则忙于工作,让孩子成为了“精神上的留守儿童”。这样的孩子,往往缺爱、缺陪伴、缺正确的教育。
父母总说愿意为孩子付出生命,可却常常在陪伴孩子这件事上偷懒。殊不知,“培养”就是“陪着养”。孩子这一辈子跟父母待的时间最长的也就十多年,尤其是十岁之前,这段时光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十岁之后,孩子与父母便开始了一次次的道别,渐行渐远。正如高尔基所说:“生孩子,把孩子养大,老母鸡都能干得出来。”养育之恩远比生育之恩更为伟大。
那些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他们可能叛逆,对父母的教导充耳不闻;可能变得自立封闭,因长期得不到父爱、母爱的滋养而内心孤独;可能思想偏激,不懂感恩。一个孩子如果在成长的路上缺乏父爱和母爱,性格很可能会孤僻、冷漠、内向、不合群,做事情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受到挫折容易放弃,感情上不会倾诉和表达,心中充满孤独,时间一长便自我封闭。
而父母陪伴孩子成长,却有着诸多好处。孩子会更有责任,明白自己的担当;会更勇敢,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智商情商更高,沟通能力更强,能与他人友好相处;更有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抗压能力也会更强,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
那么,父母该如何练习亲自养育呢?
首先,要营造温馨温暖的家庭环境。妈妈爱孩子,爸爸爱妈妈,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其次,可以让老人帮忙带孩子,但不能完全撒手不管,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再者,进行高质量陪伴,与孩子一起完成事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还要利用好一切闲余时间,陪伴孩子,因为现在若没时间陪孩子,孩子长大以后就可能有时间伤害别人。最后,父亲的陪伴尤为重要。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父母之爱的比例应有所调整。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占 80%,父性之爱占 20%;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占 70%,父性之爱占 30%;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占 60%,父性之爱占 40%;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占 50%,父性之爱占 50%;初高中阶段,母性之爱占 40%,父性之爱占 60%。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们,请用心陪伴,用爱养育,为孩子绘就一幅多彩的人生画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