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3是很有魅力的系统,
比如从丰富性来说,就有很多厂家为它生产机身、镜头以及其他附件。
单单就机身而言,例如索尼E、富士X、三星NX这些无反系统,都是自行生产;
而M43允许更多的生产商加入进来,使用共同的标准以维护。
虽然这样增加了普通用户的选择困难,不过具体梳理一下,并不难。
M43的机身,其实可以说,目前已有的机身发展来说,就是松下、奥林巴斯和其他。
本文收录消费级M43机身,以供参考。
目录
- 机身概述
1.1. 卡口
1.2. 传感器
1.3. 热靴
1.4. 防抖 - <a href=#panas>松下</a>
- <a href=#olymp>奥林巴斯</a>
- <a href=#othe>其他厂家的演绎</a>
4.1. 柯达
4.2. Blackmagic Design
4.3. 大疆 (DJI)
4.4. 美图
4.5. Eyemore
4.6. 小蚁 (YI)
4.7.Z Camera
机身概述
M43 (Micro Four Third,简称 Micro 4/3 , 微4/3系统 或 MFT ) 是43 (Four Third)
卡口
触点定义目前没有修改过
但是物理卡口后的形制有进行修改,
具体表现为法兰盘后,予镜头后组深入的空间变大。
从镜头设计上来说,对于一些复杂的后组设计,比如大光圈和广角镜等提供了更多可能。
这样的修改发生在 Olympus E-M5 (2012) 到 Olympus E-P5 (2013) 之间。
传感器
热靴
TTL热靴定义其实不是43联盟标准化的一部分,但是两大厂商,奥林巴斯和松下选择了共用,所以或许值得一说。
防抖
光学防抖,或者在大陆以外的地方可能习惯称作“防手震”,是在2008年M43推出的时候即一并拥有的。
奥林巴斯和松下这两大巨头将自己在43单反上的开发经验带入了M43领域,不过两者选择了不同道路。
奥林巴斯选择的是机身防抖,这样“镜头专注于光学”,而不需要特别的设计;而松下则选择镜头防抖,可能是出于自己DV系列业务的影响,
<a id="panas">松下</a>
43时代,松下一共只有2台机身(L-1、L-10),一副出工不出力的样子——当然,并不是批评,这是战略定位问题。到了M43时代,松下君就十分卖力了。
OM-D的第一台,E-M5,可说是无反的里程碑机型还有值得一提的2015年推出Air A01,相当特别的一款机型,没有显示屏,需要配合智能设备进行取景拍摄。
其实是来自2014年开始的项目,OPC,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号召大家一起为它开放,增加可玩性。
索尼的QX1虽然诞生更早一些,但是无疑奥林巴斯在Air A01(或者说OPC)上的棋更大。
机型 | 像素传感器 | 内置EVF | 防抖类型 | 电池型号 | 重量 | 尺寸 | 发布年份 |
---|---|---|---|---|---|---|---|
E-P1 | 1230万像素 | - | 二轴防抖 | BLS-1 | 335g/- | 120.5×70.0×35.0 mm | 2009 |
E-P2 | 1230万像素 | - | 二轴防抖 | BLS-1 | 335g/- | 120.5×70.0×35.0 mm | 2009 |
E-P3 | 1230万像素 | - | 二轴防抖 | BLS-1、BLS-5 | 321g/369g | 120.5×70.0×35.0 mm | 2011 |
E-P5 | 1605万像素 | - | 五轴防抖 | BLN-1 | 366g/420g | 112.3×68.9×37.2 mm | 2013 |
PEN-F | 2030万像素 | - | 五轴防抖 | BLN-1 | 373g/427g | 124.8×72.1×37.3 mm | 2016 |
E-PL1 | 1230万像素 | - | 二轴防抖 | BLS-1 | 296g/344g | 114.6×72.2×41.5 mm | 2010 |
E-PL2 | 1230万像素 | - | 二轴防抖 | BLS-5 | 317g/362g | 115.4×72.7×42.0 mm | 2011 |
E-PL3 | 1230万像素 | - | 二轴防抖 | BLS-5 | 265g/313g | 109.5×63.7×37.3 mm | 2011 |
E-PL5 | 1605万像素 | - | 二轴防抖 | BLS-5 | 279g/325g | 110.5×63.7×38.2 mm | 2012 |
E-PL6 | 1605万像素 | - | 二轴防抖 | BLS-5 | 279g/325g | 110.5×63.7×38.2 mm | 2013 |
E-PL7 | 1605万像素 | - | 三轴防抖 | BLS-50 | 279g/325g | 110.5×63.7×38.2 mm | 2014 |
E-PM1 | 1230万像素 | - | 二轴防抖 | BLS-5 | 217g/265g | 109.5x63.7x34.0 mm | 2011 |
E-PM2 | 1605万像素 | - | 二轴防抖 | BLS-5 | 223g/269g | 109.8x64.2x33.8 mm | 2012 |
E-M1 | 1628万像素 | 236万点 | 五轴防抖 | BLN-1 | 443g/497g | 130.4×93.5×61.3 mm | 2013 |
E-M5 | 1605万像素 | 144万点 | 五轴防抖 | BLN-1 | 373g/425g | 121.0×89.6×41.9 mm | 2012 |
E-M5 Mark II | 1610万像素 | 236万点 | 五轴防抖 | BLN-1 | 417g/469g | 123.7×85×44.5 mm | 2014 |
E-M10 | 1605万像素 | 144万点 | 三轴防抖 | BLS-5 | 350g/396g | 119.1x82.3x45.9 mm | 2014 |
E-M10 Mark II | 1610万像素 | 236万点 | 五轴防抖 | BLS-50 | 342g/390g | 119.5x83.1x46.7 mm | 2015 |
Air A01 | 1605万像素 | - | - | 内置 | 146g/147g | 56.9x57.1x43.6 mm | 2015 |
*注:重量一栏为裸机重与含电池存储卡的单机重量
功能
奥林巴斯的五轴防抖是在2012年随E-M5一起推出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独步武林的绝技;
它的基础就是各方向运动分解与各自补偿,可以实现镜头防抖做不到的光轴向的旋转补正。
后来一些公司,推出的所谓“五轴”,往往是物理两轴与软件防抖结合的产物;唯索尼在2015年引入到A7M2机型的五轴防抖,是另一个物理补偿的五轴防抖实例——当然,索尼的技术是否有参考前人,这就众说纷纭了。
奥巴仅在少数中高阶机型上有配置五轴防抖,不过2015年,随着E-M10 Mark II也进行了配置,说不定以后会出现松动。
传感器
奥巴自己不产出传感器,主要有两个来源~分别是盟友松下与伙伴索尼。
2015年底,基本是一色的16mp,但是具体却有三款,分别是IMX109、IMX269、MN34231。
109出现在初代EM5上,269则在EM5 II上登场;而MN34231是松下的产品,具备内嵌相位点。
不过到现在为止,奥林巴斯都没有开放4K视频选项,按说IMX269应该是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许与市场定位有关吧。
其他
AP是奥林巴斯独有的附件数据接口,笔者自己有一篇《说一说奥林巴斯AP接口》,可供对照。
此外,松下和奥林巴斯的热靴是共享的,配件可以互换;
2014年开始的机型,热靴多了一个触点,后续出的附件保持向下兼容。
<a id="othe">其他厂家的演绎</a>
即便是其他,也区分为许多家,尽量一一到来~
柯达
柯达过得颇为落魄,不过也在积极转变中。
KODAK PIXPRO S-1 是2014年推出的机型,M43规格,中规中矩,还带上了WiFi功能。
机型 | 像素传感器 | 重量 | 尺寸 | 发布年份 |
---|---|---|---|---|
KODAK PIXPRO S-1 | 1600万像素 | 290g/? | 115.7×67.4×35.6mm | 2014 |
顺便一提,一起诞生的还有3枚镜头
- 12-45mm F3.5-6.3
- 42.5-160mm F3.9-5.9
- 400mm F6.7(仅支持手动对焦)
14档动态范围,不能拍摄静态照片,注定了是一台『闷声发大财』的生产工具。
官方页面
https://www.blackmagicdesign.com/products/blackmagicpocketcinemacamera
大疆(DJI)
大疆 DJI 本来是深圳一家立志于创新的飞行器厂家……没想到啊没想到,现在一只脚插进视频拍摄领域了。
我个人认为,大疆X5(以及高端衍生版X5R)就是奥林巴斯OPC的一个实例。
很有意思,奥林巴斯没有在自己的Air A01(目前来说,甚至自己的任何无反上)开放4K视频选项。
比如说新出的手持设备 Osmo ,就支持X5,以及具有RAW视频能力的X5R。
它自己没有显示屏,你要老老实实用wifi的监视器来看(比如手机或者平板)。
总而言之,X5/X5R也是生产工具的定位。
官方页面
http://www.dji.com/cn/product/zenmuse-x5s/x5
http://www.dji.com/cn/product/zenmuse-x5s/x5r
美图
美图是一家后期软件起家的公司,在自拍浪潮和智能手机兴起的年代成功上位……
现在也空穴发布了一款 BF-1 。
从配套镜头的(渲染图)外观看,应该是松下14-42mm的饼干那版。
所以也许机身也是松下产的?
方方的设计虽然挺可爱,但是好像法兰位置突出太多~
后背有一个不可以翻转的屏幕,不知道未来怎么满足自拍需求;反过来看,楼上DJI在Osmo上的设计就挺好,完全没有显示屏,但是提供一个支架,手机放上去就可以。
<a>到本文 2017年 2月份修订,仍然没有上市的消息。
大约可以判断是什么一种水平了。</a>
Eyemore
又是一家国产厂家,生产的M43机器呢,从奇特的造型来看,并不属于通用款。
奇异的是直筒状的造型…并且不提供传统上认为的“控制”,比如对光圈快门的控制,完全是全自动完成,生成大约400k大小的,基本适合你发朋友圈的那么一份最终文件。
Eyemore 标称 最高ISO 到409600,以及有很好的宽容度表现。
机器出来之后,有惊叹也有剖析批评。
当然,惊叹之中,明眼人可以看出不少刻意为之的文章……毕竟官方标价¥8000+的产品……
2017年,或者更早,其转型制作了二代产品,命名为 EyeMore Live ,主打直播定位的机器。
仍然是M43规格,取消了内置电子取景器,多出了固定机位拍摄用的Line In、HDMI Out等接口。
官方页面
http://www.eyemore.cn/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u/5903177034
小蚁
小蚁 (YI) 是小米生态链下的企业,之前有生产运动相机和行车记录仪,这两样东西在物料上倒是有很高重合度——所以到了2016年9月,他们突然推出M43机型还是颇让人意外的。
当然,发布会时刻的落地公关似乎是没有做好。一堆槽点几乎掩盖了索尼IMX269 (PEN-F、GX8同型传感器) ……
小蚁 M1不过有一说一,曝光补偿这种功能不能在实体按键上操作,不知道说是大胆还是疏忽。
所以具体到底怎么样,成谜。
顺道,M1带来了两枚镜头,之前M4/3里没有相同规格:
- 12-40mm F3.5-5.6 (套头)
- 42.5mm F1.8 (中焦,还带一定微距能力)
官方页面
http://www.xiaoyi.com/weidan.html
DP Review
https://www.dpreview.com/reviews/yi-m1-mirrorless-ilc-first-impressions-review
Z Cam
待补充,这家貌似跑去做VR相关了
Z Cam E1
Z Cam C1
官方页面
http://www.z-cam.com/
http://www.z-cam.cn/
之乎 | 2015.12 | 2017.04 修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