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火影忍者的动画片,里面有对木叶忍者日向一族分家和宗家矛盾的精彩刻画。实际上,分家和宗家就是来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族观念变革。
血缘家族可以说是有效的民间组织形式,虽然简陋,但是在中国春秋早期社会组织中起到过很好的效果,是一种进步的社会组织策略。因此,这一种形式直接被吸纳进儒家的宗族观念中。儒家甚至还推论,孝子就是忠臣,所以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而缘起战国时代的法家的逻辑完全相反,法家认为人们如果忠于家族,就会妨碍他忠于国家。比如韩非子激进提出,“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我们不要孝子,只要忠臣,因为孝子只重视他爹,不能尽忠国家。
这就有了宗家、分家的现实土壤和思想现实。所以秦代和汉代都鼓励老百姓分家,甚至强迫老百姓分家。规定“不得族居”,“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父子兄弟同室共息者为禁”,就是说姓一个姓的不能住在一个地方,家里有两个成年男人就必须分成两家,父子或者兄弟俩不能住在同一个房间。这样做的目的当然就是强制解散大家庭,把一夫一妇的个体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这样民众就原子化了,变成由最高统治者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
例证是什么呢?秦晖先生着重研究了20世纪末发现的长沙走马楼吴简,他发现在三国时代,长沙一带所有自然村的姓氏极度分散。分散到什么程度呢?一个村子如果有40户人家,那么,这40家至少包含20个姓氏。有一个姓氏在这一带共有70户,结果分散在70个村子里,每村只有一户。这显然是政府强迫原来的家族分家,把他们均匀地迁徙的结果,目的是彻底打散家族纽带。秦晖说,这是“极端的多姓杂居状态”,“其杂居的程度已经达到显得不自然的程度,令人怀疑是否有人为的‘不许族居’政策的结果”。
这还不是一个地方的偶然现象。秦晖先生考察了上至秦汉,下到唐宋,包括湖南(长沙一带)、湖北(江陵一带)、四川(成都平原)、中原(洛阳一带)、河西走廊(张掖—敦煌一线)等地的历史资料,他发现,从内地到边疆,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全都是非宗族化的乡村,没有任何一例聚族而居的。这说明秦制为了打散家族的控制,花了很大的力气。有人说,不对,我们南方的很多村子只有一个姓。这个基本都是宋代之后宗族复兴的结果。
当然我们要明白,建立一个自上而下、高效严密的官僚体系,把血缘组织打散,车同轨,驿站国营化等等这些行政手段显然是为了提高国家的动员能力和汲取能力。
但是一个社会的传统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官方的命令在社会上不一定能真的执行。说分家,老百姓却不一定会老老实实分家。毕竟,说打散血缘纽带,就真的能打散吗?所以动画片也着重刻画了木叶白眼一族宗家和分家的血缘与制度之间的羁绊和磨难(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一看火影忍者,里面有大量俗套到滥用的中国元素)。动画里的冲突在我们中国这里比较小儿科,我们演绎出完全不同的社会价值生存策略,叫“舍小家顾大家”,叫“大义灭亲”,叫“忠孝不能两全”。这样就又政治生活紧密结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