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亏了作者想出这样的名字,明明从内容看可以起很多更匹配的名字。这就是创意?
我们八十年代初的人其实物质生活也是贫乏的。我还记得小时候照煤油灯,灯旁边有一个可以拨动的小圆柄,如果觉得火光比较微弱,可以调亮点,觉得比较亮,又可以调小点。
邻里之间互相借米借油,于是经常听到大妈们背后评论哪个女人不地道,明明借的时候给的是满升(一种长长的用于量米的工具)的,还回来却是平升。
如果谁家漂出肉香,不用说,那一定是那家来了客人了。
那时候学费20元一期,老师经常下午某节课不上,把欠学费的孩子们赶回家跟家长讨要学费。我们经常在外面晃悠着玩闹着,然后回去报告老师说父母下地干活了,没找到。还有一次,因为还欠15,父亲特意晚上带着我去老师家里跟老师承诺交学费的时间。
九几年的时候,通了电,有了电视,村里有那么一两家有电视,每晚家里都是爆满的。天气好的时候,干脆把电视机移到房子外面的坪上,大家自带凳子坐好。房顶上有根神奇的如飞机那样叫做“天线”的东西,把它调到一定方向,本地电视台就清楚,风一刮,天线动了,本地电视台就一堆子雪花,这时候主人或者任意一人就爬上梯子去调天线,下面的人就不断喊着“再转下……偏一点点……好了……哎呀,又动了……”。本地电视台打广告了,就看邻市的电视台,于是又去调天线。就两个台换来换去地看,不亦乐乎。即便是黑白电视,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家里买了高压锅,煮饭的时候像来了个小火车,“吭哧吭哧”又冒气又发声,不仅我们小孩子觉得稀奇,大人们也啧啧称奇。快要吃饭时,大人得意地把高压锅上的坨坨拉开,锅子便呼呼冒气,吓得围观的孩子们做鸟兽散,大人便哈哈大笑。
妈妈买了个茶盘回来,颜色鲜亮,上面还印着大红牡丹花。邻居大妈觉得好稀奇,一个劲嘀咕:“这究竟是啥名?干嘛用的?看是挺好看的,就是洗脸嘛,太浅了点,装菜嘛又太大了点。”那个老大妈都去世很多年了,当年正好在我家做客听到大妈说这话的表姐还记得这回事,说来就笑得不行。
我们那时候的娱乐是所有的孩子放学后就回家,然后把书包一放,成群结队去放牛、扯猪草、砍柴,或者一起疯跑,打野战,捉迷藏,跳皮筋,跳田字格,抛石子。
我们这代,估计都是九九年以后上了大学才慢慢了解了电脑,电话卡,BB机,Call机,QQ聊天,网吧…………
明明八十年代初的生活和七十年代的应该是差不多的,可是很奇怪,和七十年代的人在一起,竟然觉得完全不了解他们曾经是怎么过的?
七十年代的作者在2050年醒来的时候让手机给自己写首情诗,八十年代的我在2050年醒来的时候干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