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概念:
基础知识:
人生的头等大事只有一个,“ 选择 ”。
很多人都喜欢逃避做困难的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是你无法逃避的,那就是:选择。
即便是“不选择”,其实也是众多选项中的一种。
其实不光是寻找伴侣,只要我们有基本的概率常识,就能够避免生活中大多数的烦恼,比如我们总爱犯的一个毛病:一厢情愿。
所以尽管不情愿,我们也不得不接受,然后客观理性地去打磨我们的价值观,让选择更为合理。
那些没剩下的人如何想的呢?他们在这方面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他们的思考模式大抵上是这样的:对方只要满足最重要的一条就足够了……
这就是价值观决定命运(或者说轻一点:价值观决定生活质量)的一个绝佳例子:
什么是价值观来着?价值观就是思考“什么更重要?”和“什么最重要?”然后盯住重要的,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就这么简单。
我相信“凡事皆可准备”。所以你平时就在做选择,尤其是在做重大选择的时候花功夫,以后就会越来越熟练,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锤炼自己的价值观,就等同于提高选择质量。再进一步,做选择的更深的方法论是什么呢?一句话就能说清楚(我个人超级迷恋那种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原理):添加必要的条件。
底层原理:
人生什么最重要?答案也很直接:选择最重要。
再进一步仔细看,人这一辈子需要拼了命去选好的机会,也就那么几个而已。上大学选择什么专业,毕业了选择什么工作,到时候了选择和谁结婚,如果创业的话选择什么赛道,等有闲钱了选择什么项目投资…… 所谓的“大事”大抵上也就这些,也许还有别的,可总是数量并不多。
于是,大智慧就是要用到这些大事儿上。至于别的地方么,难得糊涂其实是好建议。
我们总在提“珍惜注意力”,其实就是希望大家把省下来的注意力,放到真正值得运用它的地方。
我始终觉得很多重要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论是注意力还是时间。所以如果你把它们看成是有限资源,那么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分配,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每个人都不希望犯错误,更不希望因为选错了而“吃亏”。但是有时候吃一些亏反倒是你获得其他好处的前提,而且在这样的“吃亏”和“占便宜”的博弈中,你会逐渐明确一个问题:什么对我才是最重要的。
观察别人,反思自己,四处求教,海量阅读,搞来搞去,最终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绝大多数人在重大选择上毫无能力。
很多人在选择面前不知所措,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不愿意承担选择后的结果。
而这样的恐惧会让人把选择权交给别人,而自己则又失去了一次锻炼“选择能力”的机会。于是这种恶性循环便开始了。
每增加一个条件,选项就会大幅度减少;如果有没必要的条件掺杂进来,那么就会提前使得自己“全无选择”。这很可能是绝大多数人最终放弃深入思考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掺杂大量的不必要条件,搞得自己最终显得“根本就没什么选择”,于是觉得那种“深入思考”根本就没有意义—— 笨一点的,就直接成了“伸手党”;聪明一点的,不自觉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坑:整天讨论“人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选择”这类因为含混其辞所以始终不可能有明确答案的“哲思”……
有些人之所以没有成长,就是因为“太聪明”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通常都用在了一个地方:寻找更轻松的方法。但是这样的结果通常是,所有的注意力都用在了找“更好”的方法,最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践行。
践行法则:
我们再把选择的深层次方法论重新断句理解一下:(添加)(必要的)(条件)……
一定要尽量做到只考虑且不遗漏那些最必要的条件。
对待重大选择的态度越来越严肃,越来越认真之后,怨天尤人的念头就彻底被根除了。
很明显,选择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它明显属于只能通过后天习得与锻炼的能力。所以说,选择能力,肯定是平时一点一点锻炼出来的。练习的方法也很简单:
面对任何一个选择(哪怕是很小的事情—— 当然要从小事儿练起),都可以拿出纸笔开始罗列筛选条件;
为每个条件重要性打分,而后重新排序,可以是1~5 分;
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1 和0,要么有必要,要么没必要;
三十分钟之内,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但别急!因为还有下一步……
第二天再花三十分钟重新仔细过一遍—— 如果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就可能重复更多次……
你的价值观会影响筛选时所添加的必要条件,而通过这些必要条件所选出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你的价值观。
所以说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我们努力要做到的就是让它尽量能够不停地正向循环。
仔细记录每个选择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在哪一环节犯了错,进而有机会纠正错误。
做记录很重要,很多人最终之所以很纠结,是因为他们从来不做记录,总以为自己“聪明到什么都记得住” —— 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总是忘掉很多东西的,尤其是重要的东西…… 并且,事实上,记忆力好坏与大智慧(或者说真聪明)并不是完全正相关的。
只要有记录,就可以回顾,就可以反思,就可以改进,就可以提炼,就可以通过不断雕琢最终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体系—— 而最终,这恰恰就是绝大多数人彻头彻尾地欠缺的好品质。并且,保持记录,很可能是解决绝大多数人“遇事乱纠结”的最简单有效的手段,不要小看积累的力量,时间久了,那些曾经用过的筛选原则,总是可以在“意料之外”的地方用上—— 不信走着瞧。
名词解释:
奥卡姆剃刀原则 —— 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称“奥康的剃刀”,它是由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思考与践行:
1. 现在回头看,过去你做过的排名前三的重大决定分别是什么?决策质量高吗?如果高,为什么?如果差,又为什么?经验教训分别是什么?(这都够自己反思几万字的了……)
1)尽可能地减少自己对于物质的依赖,践行一生。
生活中、投资中很多错误的决策都源自于对物质的过分依赖,我已无数次入坑。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物质的牵绊,那么无论他是否富有都能活得自在,进而在做选择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的过滤掉那些不重要的选项,这样反而更容易成功。
2)永远不再为他人打工,我为自己的人生负完全的责任。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完全对你负责,他们也没有这个义务。
所以,唯一的选择是对自己负完全的责任。
那么,我选择为自己而工作,为自己的人生而奋斗,这只能是一个最好的、最终的选择。
3)终身学习,持续践行。
失败源于选择,而选择的依据是认知,唯有终身学习成长才能让我一次次穿越生命之界。
2. 单独准备一个本子,用来记录自己的“决策过程”,其实就是遇到选择的时候,把文章里提到的那五个问题反复回答很多遍……
建立决策原则的设计与决策过程的记录
坚决践行原则,并根据记录反馈来不断修正原则。
3. 经常观察别人的选择结果,逆向“猜测”、“分析”他们的筛选条件,问自己,为什么他们会认为这一条是必要条件?我认同这个条件的必要性吗?如果认同,严格到什么地步才够?
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方法,对于元认知比自己高的人,我们可以通过逆向“猜测”来学习别人的思维模式,对于元认知比自己低的人,我们可以通过逆向“猜测”,了解他人思维的缺陷,反求诸己。更可以深入的了解“ 这类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如何思考 ” ,以此来增加对世界的了解。
文中举出的例子:在4个条件中,都严格地去掉90% 的选项,那最终,就是一万个商品里,只有一个能够满足条件……
我认为这是一个方便大家理解的概念,但如果在实际应用中生搬硬套计算方法是不合适的,因为在被筛选出的那4个10%中,有一部分是重叠的,比如:有若干个选项,同时满足2个以上的必要条件(市场足够大也有成长性),所以,概率远大于0.01%
无论是人生原则还是投资原则、交友原则,皆可运用 “ 奥卡姆剃刀原则 ” 来设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