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ss to Salvation is difficult hard.
《刀锋》
一把刀有两个面,我们这些生活在尘世中的俗人只是停留在刀的一个面上,而要到达另一面(即所谓得救之道),就必须越过刀锋。但是刀锋是如此锐利,寻常人难以越过。为何难以越过?因为在越过刀锋之时,刀锋将斩断你与尘世间的一切联系,而我们这些俗人是不舍得斩断的。
拉里自小父母双亡,斩断了亲情;他抛下未婚妻伊莎贝拉,斩断了爱情;他放弃父母的遗产,斩断了财富。
用拉里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
书中人物主要有六个:荒唐而又充满铜臭味的艾略特,心中仍有对家人的关怀,只不过常常通过为别人安排幸福生活的控制欲体现出来;温柔纯洁的伊莎贝尔,固然因想要占有拉里而使出手段诱索菲离开,但也不过是个被贵族生活浸染的普通女孩;以成败论英雄的格雷,始终是朴实而忠厚的好友,对于爱情和事业同等忠诚;至于苏珊和索菲,在面临命运的打击后,各自以自己能够适应的方式选择了归宿。
篇末的最后一句“我无意中写出了各人的‘成功’之道”,故事的最后,每个角色确实都过上了心甘情愿的生活。这也许就是毛姆对生活的理解。
我猜测,小说中的艾略特和拉里,就是毛姆在俗世与精神上的化身,艾略特周旋于上流社会的觥筹交错与虚与委蛇之间,拉里则在巨大的思想漩涡中不可自拔。不禁令我感叹:心之向往,身不能至!这并非是想批评毛姆,而是道出了他的无奈。
小说中有句对白让我印象很深:
伊莎贝尔不解地问拉里:“你要找的智慧有什么用呢?”
拉里回答:“等我找到时,我想我就知道了。”
拉里只是个凡人,他只是从直觉中隐隐窥见宇宙洪荒中可能藏有更宝贵的智慧哲理,但拉里也是个不凡人,他无法忍受已安排好的“康庄大道”,固执的走上求道之路。而毛姆更是超凡的为拉里的结局选择了“留白”,即使在彻悟之后,人生也可能看似平凡如前,只是那种归属感、那种热情和使命感、那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当事者自己才可品味。
当然,我们不会知道,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究竟会不会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同样我们也不知道拉里在未来是否就能够笃定向前,但我相信,即使只是身为租车司机的拉里,却已曾享受到了人生智慧最高的体验巅峰。人生的旅途,不正是在不断循环反复的问号与句号中探索的过程吗?
曾有朋友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能够有比取得世俗成功更佳的生活体验吗?我只想说,你不愿理解的,你将永远无法理解。
摘自知乎
《刀锋》
这个周末花了十个小时阅读《刀锋》。我确实很喜欢阅读,沉浸在书中的感觉是非常奇妙的。当你读到描写风景的句子时,你的脑子里会不由自主地勾勒出美妙的图片;当你触碰到引起共鸣的句子时,你的全身细胞仿佛打了激素般兴奋。不得不说,书籍确实是人类的宝藏。毋庸置疑,能够创造出优秀作品的作家更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刀锋》这本书让我铭记的是拉里这个主人公,当他经历了世界大战,退伍回到家乡时,所有的人都劝他找一份工作。但是,他清楚那不是自己想要的。当他毫不迟疑决定离开家乡,寻找答案的时候,我的心为他而震栗。
当时,我心中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我受到了重大的打击,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时候,我肯定会去新疆支教。现在的我,无法不顾及家人的感受,无法摆脱世俗的禁锢,无法远离这繁华喧嚣的城市……我有太多太多的顾虑,以致于我连第一步都没有勇气踏出去。我经常在学校鼓励学生,要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踏出第一步,你就成功了50%。殊不知,原来我自己就是懦弱的那一个。
当拉里辗转世界各地去寻找答案的时候,他来到了印度――一个有着神圣信仰的国家。拉里在这里找到了宁静、平和。
记得去肇庆学习的时候,有个老师说:中国的许多文化底蕴都在慢慢被舍弃、遗忘。印度这个国家不一样,虽然它的经济不发达,但是它的文化底蕴一直都在被保存。当时,我在想:印度的文化底蕴是什么?服饰,节日,建筑…… 如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信仰。目前的中国人大部分是无神论者,而我也是其中一个。记得大一的时候,学校有个外教周末经常会邀请学生去他家做客。久而久之,会有固定的一帮学生。让人惊奇的是,这帮学生后来都成了基督徒。这个外教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呢?还是茫然的大一新生找到了人生信仰?……
这本书后面有几个章节关于人性方面的叙述,我看得云里雾里。或许是我的文学修养不够,或许是我的经历太浅……
读透一本书是挺难的,现在的我只想要从书中找到能让我为之呐喊的语句。
2018年1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