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老师的几点育儿经

心理老师的几点育儿经

作者: 小喜鹊0451 | 来源:发表于2018-05-11 16:01 被阅读0次

    最近有一些家长跟我讨论育儿的问题我总结成文字,写给大家。


    第一个家长的问题:男孩,五岁,1.不喜欢与人打招呼。说再见没有问题,不喜欢问好。总是强调自己害羞。2.经常挑剔其他小朋友的的毛病,比如不讲卫生,说话不清楚等。




    不喜欢与人打招呼。说再见没有问题,不喜欢问好

    家长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场所与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导、半强迫的要孩子跟别人打招呼。比较不怕生的孩子,还顺着大人,缅腼的问声好。个性较为内向、敏感的,就抿着嘴、一边往后缩,不说就是不说。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觉得尴尬,觉得自己没把孩子教好,忍不住开始以责备的口吻说着:“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之类的话。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其实,对小孩子来说,比他们高大许多的成人,本身就是一种令人生畏的生物,陌生人更是如此。让孩子担心的是,他还来不及反应,这个陌生人就会靠他很近,摸他的头、拍他的脸。雪上加霜的是,在错愕下,自己心爱的爸妈还责备他……所以,遇到不熟的人,第一反应肯定是警戒、退缩。

    其实,这是一种本能。小孩对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试想一下,当你面对一个陌生人让你去忍受不情愿的身体接触甚至莫名其妙给陌生人表演节目你是什么感受?!

    家长要反思

    孩子不爱打招呼,也许家长该反思一下:是不是遗传你们夫妻俩的?你们任何一个人小时候,是不是也很害怕和陌生人打招呼?也许孩子不爱打招呼,真不能全赖孩子。想想自己,其实即便你作为一个成人,有些你不喜欢的人你可能也会装作没看见不想问好扭头就走。

    不打招呼就一定是胆小,没礼貌吗?

    不可否认,见面打招呼问好是最基本的礼貌,也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但若为了培养礼仪而强迫孩子,往往会事与愿违。你可能会发现,越是强迫,孩子越会和家长对着干。

    孩子遇到人不愿打招呼,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可能有他自己的小情绪。比如之前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比如玩得正高兴的时候被打断,这个时候家长还要求孩子也能立马转换状态与不熟的人打招呼问好,这是孩子做不到的啊,因为孩子并不如大人世故,不懂得应变。换个角度想,当大人有情绪时,也不愿敷衍别人去交流,孩子更是如此。

    当然,也不能就此放弃对孩子礼仪的教育引导,家长应该在平时就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引导、铺垫,事后也可对孩子进行礼貌行为的引导。但是切记,一定不能一味地区责怪孩子,而是要蹲下身来,与孩子平等的进行交流、沟通。

    禁止贴标签,禁止语言暴力

    孩子跟大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也有强大的自尊心。当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打招呼时,常常会被贴上各种诸如“不懂事”、“没礼貌”等标签。这其实是一种“语言暴力”,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羞愧,会有挫败感。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大人失望。而这种种的感觉,都得同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被揪出来。没有任何一个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广众下被羞辱,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幼儿)应该承受呢?

    或许这其中的重要关键就是,我们不觉得幼儿有自尊心。我们觉得他们那矮矮的身驱里,没有太多感觉,没有太多自尊。此外,成人的话是一种教导,孩子就是要教!更或许,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也被漠视了,所以现在长大了的我们,也看不见幼儿的自尊心?看不见那站在巨人丛里的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看不见小小孩的罪恶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幼儿学会主动和人打招呼?几点建议:

    3岁宝宝见到外人不打招呼很正常,4岁以上的宝宝父母可以适当引导来帮助宝宝学习礼貌和打招呼

    [if !supportLists]1、[endif]尊重: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

     有个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在书店里遇到好友。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这是李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李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小涵,我是李阿姨。你的布娃娃好可爱。”李阿姨又断断续续的与妈妈和小涵对话,然后在她离开前,她说:“小涵再见。”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能看到李阿姨的尊重: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不强迫孩子马上响应,耐心等待孩子的响应。同样的,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2、不批评,不贴标签,当宝宝做得好的时候,积极肯定,分享交往乐趣。

    3、多鼓励:宝宝愿意主动叫人时,父母要实时进行鼓励(是鼓励不是表扬哦~)。

    4、尽量多介绍对方,帮助宝宝理解我们的关系:比如回顾上次见面的情景。

     第一个家长 第二个问题:经常挑剔其他小朋友的的毛病,比如不讲卫生,说话不清楚等。

    挑毛病是人的天性。每个人来到世间的那一刻,就有了这个毛病——他的哭声就代表着他对这个世界的不满意——他就开始给这个世界挑毛病了。

    专给别人挑毛病的,不是因为实际上他比别人强,而是为了显示他比别人强。为了显示比别人强,所以要先挑别人的毛病。孩子在回家挑其他小朋友的毛病是不是在向你显摆他很讲卫生,他说话很清楚呢?是否需要得到你的表扬呢?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注意要引导孩子懂得欣赏别人的美,不斤斤计较,如果眼里看到了别人身上优秀的东西,我们去学习它、感受它、享受它、品味它、咀嚼它、吸收它的营养,这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二个家长的问题

    男孩,8岁

    1,上课特别爱说话,极其容易溜号,走神。

    2,经常和小朋友争执,打架

    3,学习不努力。例如:语文考试89分,和他分析丢分的原因,他会满不在乎的说“我还得了89分呢,还有比我低的呢”

    4,和大孩子一起玩球,大孩子说脏话,他就学会了,认为好玩,很酷。

    5,想学架子鼓,跆拳道,空手道,因为他爱动,爱打架,所以没有报这些。

    请老师帮忙分析,给我一些建议。谢谢

    第二位妈妈的第一个问题:上课特别爱说话,极其容易溜号,走神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词就是专注力。如果这部分没有培养好就变成注意力缺陷。

    注意力缺陷的表现:上课常常溜号,听着听着就关注起老师今天穿的衣服,等回过神来,不知道老师讲到哪儿。该看的没去看,不该看的却常看。还有的孩子坐在课堂上,东张西望,听一点,漏一片。

    注意缺陷的孩子最典型的特点是什么?

    你跟他说话的时候,他眼睛一会看你,一会看别的地方,我们把这个叫眼神飘离。

    这是由于1到3岁的时候,妈妈跟他说话,没有养成眼睛四目相对的习惯。

    你们家孩子是否曾经有过用手掰着你的脸要你看着他这样的动作?

     做法是: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可以把手里活放下来,看着孩子等他说完。或者对他说:“宝贝先不着急,妈妈把活干完再来找你好不好?”

    你要是只顾着切菜不看他,孩子很容易养成说话不看人眼睛的习惯,最终导致注意缺陷。

    还有就是我们需要孩子的成长特点。其实根据孩子成长特点很多7~9岁的孩子都是上课不专心,常常“溜号”。通常,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上课常走神表现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注意力漂浮不定,专注的目标会经常转移;其二是心不在焉,常沉浸于白日梦而忘记眼前的事情。其实后者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只是将注意力放错了地方。

    小学一年级学生上课时间一节课的一半时间能听老师讲话已经很不错了。但我们的家长却常常听到老师这样的反应:孩子上课不能常时间听讲,注意力分散,常常“溜号”;记不全或记不住老师口头布置的家庭作业或其他事情;无法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复述听到的事情语无伦次······而这些孩子的智商又属正常。孩子们是怎么了?如何让他们集中精力听讲呢?为这个原因。

    家长不要着急只要家长用心纠正,使他们将心事转移到主要事情上去,往往会使他们有惊人的表现和成就。

    那么,对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应采用什么样的措施呢?

    首先, 家长应该认识到,专心其实是一种可以训练、学习和培养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埋怨孩子不专心的同时,也要反省自己有无不对之处。例如,孩子玩游戏时全身心投入,正是在培养聚精会神的习惯,此时家长不要任意打扰、干扰和打断。

    注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在某一段时间内做一件的能力如在看书时,让孩子看完一本再换一本;给玩具时也不要一下子放一大堆。干着这个,想着那个,容易形成注意力分散的坏习惯。要切记同时买太多的玩具及图书给孩子,以免使他们左顾右盼,不知所措。

      其次,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通过听的途径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如坚持每天给他讲故事,在讲故事之前向他提出要求,必须在听过若干遍之后,由他复述一遍,再讲给你听,并鼓励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复述完整。

      第三,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不要老是重复

    有些家长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代,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于一件事情要反复地听好几遍才能听好。这样的孩子入学以后,听课会漫不经心,以为老师也会像父母那样重复地讲。

    [if !supportLists]第四,[endif]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从控制外部行动做起,如孩子做某件事或学习或做游戏时,不要东张西望,不胡言乱语,不乱动,不乱摸等等。

    [if !supportLists]第五,[endif]还可以采用父母与孩子比赛安静学习的方法,或让爱走神的孩子与邻居家的一个孩子一起学习,表现好的有奖励,这样一个孩子获奖,可以使另一个孩子增强对自己的控制能力。

    [if !supportLists]第六,[endif]此外,还需要给孩子提供专心致志的学习环境:不要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玩耍、看电视。用自身的行为教育和引导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专心的表现,应当加以鼓励和称赞。家中的气氛必须稳定,避免经常搬家及家中太多的人出入。

      最后,在培养孩子注意力的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孩子越小越不容易集中精力,因此,在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做某件事的时间上,要随其年龄渐大而逐步增加,开始可以要求15分钟或25分钟;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做的事情的难度和数量亦应与时间要求相适应。

     第二位妈妈 第二个问题:经常和小朋友争执,打架

    从孩子的生长特点来看,男孩从四岁时,体内睾丸素水平激增到之前的两倍,受体内睾丸素影响,孩子会喜欢上打斗冒险的行为。孩子对力量感的崇尚爆棚。此时孩子呈现出明显的“动手动脚”和“惹是生非”特征。

    其次从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上来看,现在的幼儿园,孩子们被老师带着做统一的游戏,跟家长去参与人为设置的娱乐项目,玩一些智能化玩具。脱离了大自然,孩子体内的洪荒之力,受到了极大限制。

    而一些兴趣班,动画片和童话故事推崇的霸气阳刚形象是受男孩子喜爱的,在疯癫狂野的追打中,孩子的勇敢,正义,责任心在悄悄萌芽,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在潜滋暗长。

    但是,孩子追求力量感的行为,在集体里会遇阻。推搡冲撞容易引发纠纷,可能出现打架的行为,被老师看成麻烦镇压下去。其实孩子都需要释放攻击性,只不过要找到社会规则所接受的攻击目标和方式。

    家长怎么做:这就需要家长陪伴孩子完成个性化发展过程,这是家庭教育无可取代的独特作用。提问题的家长的孩子应当属于力量型的孩子。如何正确引导崇尚力量的孩子健康发展呢?

    首先一定要保护孩子对力量感的热爱。这是成为男子汉的最早实践,对于养成顽强勇敢,自强不息,正直侠义性格很有裨益,也是避免出现娘娘腔,玻璃心的有效途径。决不能贴上欺负人的标签,一味打压,泯灭孩子的一腔英雄气。但是,此之蜜桃,彼之毒药。你为孩子的成长欣慰,别人可能为熊孩子在身边而惊惧。因此,一定要注意对孩子追求力量的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

    错误的管教方式,必须杜绝

    1.不问清原因,只是简单制止孩子打架。

    不问青红皂白,打骂自己的孩子,以显得自己的公平或发泄一下心中的不快。

    吓唬或训斥打骂对方的孩子。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架,尤其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了亏,就吓唬对方的孩子:“下次如果你再和我们的明明打架,我就……”或者甚至训斥和动手打别人的孩子,以替自己的孩子出气。与对方家长互相吵骂,大打出手,成为“冤家”。

    2.对于孩子打架,既要重视,又要淡化

    在大人的意识中,或多或少是害怕孩子们发生矛盾,甚至打架的。大人们多把打人的孩子认定为“坏孩子”。自己的孩子若是“坏孩子”,那父母自然成为了“坏父母”。这是很多父母无法忍受的。

    依教育学家们的分析,打架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同:有的孩子不会克制自己,在家里有不愉快的事就到外面去发泄;有的孩子是因为缺少社交技巧,不打架就不知道怎么与同伴相处;也有一些孩子是想利用拳头树立自己在同伴中的权威;还有的孩子仅仅是模仿,模仿大人,模仿电视等。

    所以,孩子们打架的行为是需要重视,需要父母们深入思考缘由的。但是又不能在发现孩子的打架行为时如临大敌,让孩子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可耻的、难以饶恕的错误。总之,谨慎对待,不随意评判孩子的打架行为,而是探究孩子打架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时候,若父母能够自我觉察,调整陪伴孩子的方式,孩子的行为就能随之改变。

    3.父母应当正确认识孩子在交往中打架的行为

    当然,并非父母做得到位,孩子就会不打架了。孩子在交往中打架,是他们在群体交往中协调、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就是通过这种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学会怎样坚持独立的见解,学会怎样竞争又怎样协调,学会适度地表现自己,培养忍耐能力,不断增长与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识。如果孩子的打架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十分厉害,家长就不应过多干涉,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好了。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协调性和社会交往能力。

    4.安全范围内的冲突可以先观察,不急于干涉,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遇到冲突,父母可以不立刻干预,而是先观察孩子会怎么做。而大人该何时介入,何时退出让孩子自己解决呢?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退后,但要睁大眼睛。

    我们退后不介入,但绝不表示就转身走开而不管孩子了。介入时要点到为止,不要一锤定音。当我们决定介入时,往往会做得过火,干预太多。我们可以持续保持关注,但让孩子来主导。也可以提供一部分帮助,再退一步,看看他们能不能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

    当孩子过来要求我们仲裁时,先倾听冲突的双方即可,不用多说什么。可以向他们提问,但要让他们自己提出解决办法。要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但不要太担心。

    如果确实需要大人在一定程度上的介入,可以走到弱势的孩子面前,非常友好地打个招呼。不管你认不认识他。有时候,这样简单的动作,就足以让害羞的孩子鼓起勇气,或者让霸道的孩子收敛一点。尽量不要给孩子造成“我就是权威,我就是仲裁者”的印象,而是让他们知道,如果有谁需要帮助,我会随时到场。

    如果还需要大人更多的干预,可以多说一句:“发生什么事了?”“哦,那样会很疼的。”如果有人被欺负了,可以说“他好像不喜欢你们这么跟他玩。”也可以重述一些基本的原则和价值观,比如,“每个人都要轮流玩”“我不喜欢这种骂人的话”“如果不安全,我们就不能再玩了”。然后让他们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

    成绩不好怎么办?学着赏识他!看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第二位妈妈的第三个问题:学习不努力。例如:语文考试89分,和他分析丢分的原因,他会满不在乎的说“我还得了89分呢,还有比我低的呢”

    首先问学习不努力是怎么来的?你期望你的孩子有多努力?你是否在跟其他孩子在比较。可以在平时用这样的语言与你的孩子沟通。

    把对我们对孩子说:

    你一定要.....你必须.....你应该......试着换成:你能.....

    这样表达,即相信他可以做到,又表明了,即便做不到,我们对他的接纳。遵守孩子,压迫式的要求孩子,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不被接纳。

    第二位妈妈的第四个问题:和大孩子一起玩球,大孩子说脏话,他就学会了,认为好玩,很酷

    首先要看看孩子说脏话,是偶尔听到别人说觉得好玩才学学,还是已经形成了说脏话的习惯。

    在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当中,多数情况只是觉得好玩,家长不必过于担心。我们只要在孩子说脏话的时候,当作没听见,继续聊在聊的事,孩子很快就会把刚学到的脏话忘掉了,因为不好玩呀。如果孩子已经形成说脏话习惯,那我们必须想想,他是向谁学的呢?孩子的说话习惯最容易受到亲近的人影响。是家人吗?还是孩子的朋友?

    怎么做呢?

     1、不做宝宝的脏话源头   如果是孩子最亲近的爸爸妈妈爱讲“脏话”,孩子跟着学再正常不过,所以如果不想孩子学,那家长自己要起到榜样作用。

      2、避免强化孩子说脏话

      很多时候,孩子说脏话了,爸妈的第一反应就是立马制止、指责。如果家长觉得有趣或是表现出过度紧张或气愤的样子,孩子可能会误以为脏话是一种很有趣或是很特别的话语,从而重复地练习与模仿。正确的方式最好是冷处理,告诉家里人别回应孩子这些话,一旦孩子觉得这样的话语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不会再去故意模仿这些词汇了。

    3、用恰当的话语表达内心感受

       跟大人一样,孩子有时候也会用脏话发泄情绪。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就教他正确地表达情绪,让他用文明的话语合适的情绪词来表达郁闷情绪,如我生气啦,“请你走开”、“你不讲道理,我很不高兴”等。这样,孩子在处理矛盾时就会掌握更多的文明用语。每次孩子说脏话的时候稍微提醒一下。注意是稍微提醒一下哦!不是批评教育哦!批评教育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喔!

      4、惩罚明知故犯的行为

      当孩子总是故意在说一些粗话脏话,并且在家长多次解释和劝告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父母应该立即采用一些措施来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如合理地剥夺孩子看动画片或去游乐园玩的权力等,使孩子深刻地认识到说脏话会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改正的目的。

      孩子说脏话跟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所接触的人群,如有不对,赶紧制止。切莫影响孩子没有形成的世界观。此外,家长还应该有目的地筛选影视作品,让孩子结交语言文明的小伙伴,尽可能杜绝孩子学脏话的渠道。

    5、如果孩子是受好朋友的影响而说脏话

    我们可以帮孩子分析一下,这些脏话的实际含义是什么?这正是他要表达的意思吗?如果不是,教会孩子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事实上,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方法的去帮助孩子,孩子最终能纠正过来。


    作者简介:高校心理老师,一个认真写作的80后。输出就是输入。公众号:心理老师喜鹊0451(ID:xique-0451),微博:@心理老师喜鹊0451。她在这里,等你来。

    作者联系方式:QQ190092389,微信:xique045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老师的几点育儿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if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