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特修斯之船的故事么?它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这要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那么,问题是,所有木板都是新的了,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又或者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前两天在樊富珉老师的团体课上有个活动,叫做“自制罗夏墨迹”,步骤简单易行:.把一张A3素描纸(B1)折成两半,任选《=3种颜色的颜料,随意挤在其中的半张纸上,然后对折,打开,这时得到一副对称的图案,接下来再在上面压上另一张A3纸(B2),把图案拓上;然后再来一张A3纸(B3)印在B2上,这样原来的对称图案就比较干爽和模糊了。盯着这张纸看上1分钟,看看你看见了什么?2.把看到的画在另一张纸上。
罗夏墨迹听说过,是一种投射测验,可以投射出你内心在想些什么,在电影《小尼古拉》里有一段这样的镜头,尼古拉的学校组织体检,其中一项就是罗夏墨迹,他的一位富二代好朋友看到墨迹的反应不是“爸爸的大房子”就是“爸爸的车子”,“爸爸的飞机”,当时看着觉得挺神,没想到在樊老师课上可以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做出这个模拟的“罗夏墨迹”,有意思。
有的同学把画放在眼前,眼睛一亮,很快若有所悟。我屏息凝神看了半天自己的作品,总算从纷乱的线条中找到了一些知觉:我看到了一个小丑的面孔,左右对称。接下来我把它画在另一张纸上,画完一看,就是人的两张侧脸,宛若在照镜子。这主题不就是心理学恒久的谜题--我是谁么?
这张图,让我想到自我的性质--根据威廉詹姆斯的理论,分为主我I(主动体验世界的自己)和宾我me(属于我们注意对象的那部分自我)。
说什么“做自己”,先搞搞清楚什么叫“自己”。你是如何体验到自己的存在的?你是你的身体么?如果你失去了一条胳膊或者一条腿,你还是你么?什么构成了你的特性呢?什么才是你的本质呢?如果你缺少了身上的某些部分使你不再用“我”来指代自己,那些部分会是什么呢?
听说过特修斯之船的故事么?它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这要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那么,问题是,所有木板都是新的了,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又或者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亚里士多德认为,决定一个物体的特性的不是它的内容-它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而是它的结构和形式。把一件青铜雕像熔化做成青铜宝剑,尽管材料都是青铜,但它们已经是不同的东西。人也一样,人的本质不在于其物理存在,而在于他的形式--即亚里士多德认为的人的灵魂。他认为灵魂是联合了我们大量的知觉和思想的东西。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具有智慧,能思考的存在,有理智能反省,能把自己作为自己来思考,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依然能够思考,而且,由于这种有意识能回溯到任何过去的行为和思维。也就是说,记住我们在以前的情境中的知觉。所以,个人的特性和本质与记忆相联系。
詹姆斯不同意人有灵魂,他认为自我有一个统一体,是由思维和知觉产生的,情感是它们的纽带。每一种连续的思想都因为和先前的思想拥有同样的情感而被结合在一起,个人本质或特性是我们对于先前知觉的不间断记忆和与这些知觉联系在一起的情感的记忆。也就是说,情绪和记忆是定义自我时必不可少的特征,难怪成龙演的《我是谁》里,失去了记忆,他就不再能感受到原来的自己。
”如果一个人有一天醒来时再也不能回忆起他过去的任何经历,他不得不重新学习他的人生,或者他只能以缺乏情感的方式回忆起那些经历,他会感到他不再是原来的他。“ 所以,如果不能复苏情感,我们的自我始终是七零八落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版图。
珍惜我们的记忆,好好体会这当中的情感,写作,就是帮我们保留记忆和情感,写作,就是帮我们持续地感受自己,确认自己,做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