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

作者: 水果刀 | 来源:发表于2016-01-04 17:37 被阅读125次

    (美) 托妮·莫里森著;石琳 翻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9

    最蓝的眼睛: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

    【作家简介】

    托妮·莫里森193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美国著名作家。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天堂》等。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1941年俄亥俄州洛林市某个黑人社区一个11岁的黑人小姑娘皮科拉的悲剧生活。其故事源于作者童年时代的一位女友,她整天向上帝祈祷,请求赐她一双象白人姑娘那样的蓝眼睛。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中心人物是一个名叫皮科拉·布里德洛瓦的黑人女孩,她整天憧憬一双蓝眼睛。因为在幼小的她看来,如果她有了象白人女孩一样的眼睛,她的生活就会变得像她们一样:父亲不会再酗酒、殴打母亲保琳,母亲保琳不会再嫌她丑而冷落她、虐待她,哥哥也不会频频离家出走,学校的老师与同学也不会再鄙视她、嘲笑她。某一天,皮科拉的父亲在酩酊大醉中糟蹋了她。11岁的皮科拉怀上了身孕。母亲疯狂的殴打,周围人们的鄙视和嘲讽,终于令小皮科拉精神崩溃,神智失常, 完全沉浸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坚信自己已经拥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这双蓝眼睛并没有让她看清周围的世界,相反,她再也不能准确地看世界了,在他人的眼中变得越发渺小和微不足道了。

    【评论】

    《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思想之一即只有保留并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抵制白人强势文化的内在化,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中健康地生存、发展。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讲述皮科拉的悲剧生活令人窒息,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白人文化价值观内在化的黑人社区。莫里森通过小说中的象征意象——金达莱花指出“那年全美国的土壤都栽种不活金盏花。因为土壤本身就不适合某些花的生长,有些果实也是注定结不出来的。”皮科拉的悲剧是黑人社区的悲剧,是将白人文化价值观内在化之后黑人逃脱不了的命运。在白人主导的社会制度和意识中,将黑人及其文化、制度和肤色都是低等的观点内化为自身心理的内在部分。

    《最蓝的眼睛》运用语言如此精确忠实,如此犀利深刻,读者会惊诧于小说为什么变成了诗……不仅是诗,还有历史、社会学、民俗学、梦魇和音乐。——《纽约时报》专栏书评家约翰·莱纳德

    【其他链接】

        本馆馆藏

        耶鲁大学公开课:1945年后的美国小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蓝的眼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la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