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看《如何看中国画》想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儿童教育前景

从看《如何看中国画》想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儿童教育前景

作者: 杨泽 | 来源:发表于2017-09-13 10:57 被阅读48次
    《如何看中国画》

    前一段时间,为了准备“毕加索”课程,我找来大量西方艺术类书籍进行主题阅读。在每本书每部作品的背后,都蕴藏着很多精彩的故事与人生的道理。这些故事背后所隐藏的时代背景,作者经历以及流传过程中的种种历险,都让我们的小朋友们心驰神往。

    然而,我一直有一种担忧,这种担忧某种程度上源于我的个人经历。我是研究生读的专业叫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实际上是在中文系中研究外国文学作品。读研时期,我大量接触西方文学与哲学思想,感觉西方的文化真是太了不起了。那时候,大家聚会时如果你谈萨特、福柯、德里达,大家都会觉得你特别洋气儿,特别时尚。然而,却很少有人会和你聊中国文学和艺术,大家往往会将国学和“陈旧”“腐败”这些词儿放在一块儿联想。

    或许是当时个人认识水平与环境氛围都不具备让我理解中国文化的条件,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浸淫在西方文化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并以此为傲。直至我做毕业论文是接触到凯鲁亚克的俳句。在这里我要做一点说明,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其作品《在路上》《达摩流浪者》曾在美国80年代掀起“背包革命”,对中国大陆影响非常大,被很多“摇滚青年”视为心中偶像。俳句则是日本的一种短小而独特的诗体,它由17个音素组成,是世界上最短的诗体。这种诗体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让人们获得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情趣,也就是强调意境。例如“徘圣”松尾芭蕉的代表作“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这首俳句仅仅交代了地点(古池塘)、对象(青蛙)和动作(跳入水),却营造出一种古朴寂静之美,我们甚至还能在听到青蛙入水“扑通”一声后,看到水面上泛起的层层涟漪。简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我当时觉得,这简直太酷了!原来诗还能这样写呀!

    后来,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其实日本的俳句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意境理论的影响。松尾芭蕉本人就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他不仅喜欢庄子的奔放不羁的想象,也很崇拜李白的豪放洒脱和杜甫的抑扬顿挫。我发现很多论文都论述了中国传统诗歌与绘画对芭蕉的影响。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原来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回来。这是我的领悟,也让我不断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现在喜欢的是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美国的流行音乐,而伟大又丰富的国学文化却不能深入人心呢?

    第一、市场上太缺乏优秀而通俗的国学文化传播媒介与图书作品。之前出现过一段国学热,但是感觉没有热起来,或者也只是在成人领域热了一阵儿。很多学者登上百家讲坛说国学说传统文化,调动起来的往往是成年人的积极性,而没有真正关注到我们的孩子。现在,喜马拉雅上面出现了一些很不错的节目,将中国历史和西游记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播讲出来,真的算是一大进步了。

    第二、体制内的教育缺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培养。前几年,功利化的教育体制让孩子和家长们变得越来越功利;近年来,很多人看到了这种趋势给孩子们身心与社会带来的弊端,开始越来越希望孩子能学习中培养能力,而非仅仅瞄准分数。而积习已深的体制内环境想要转身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第三,目前市场上以传统文化为基点,能够把握商机的商家与机构还很少。相比较台湾而言,我们大陆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相对落后。在台湾,有一批文化界活跃学者和文化机构致力于培养市民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很多传统的节日也都得到很好的保留。很多商家很会在传统节日的营销上下工夫,7-11会在中元节的时候推出限定优惠和限量版鬼怪手办,让中国传统“鬼节”充满了对先人的追思与对时尚的热情。所以,传统也可以很“流行”。

    看《如何看中国画》这本书时,我将中国传统的绘画文化与儿童教育的课题放在一起进行联想,发现有很多可以延伸与扩展的空间。希望将来中国画可以成为一种“时尚”,在我们的孩子们中间流行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看《如何看中国画》想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儿童教育前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lk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