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散文,内容讲的是他曾经定制书桌的事儿。
在以前还没有家具市场的年代,想要一个物品就要找对应的工匠定制,所以有木匠、箍桶匠、铁匠的职业诞生。
叶先生找到木匠告诉他自己的需求后,以为很快就能拿到满意的书桌。
可他先是发现一棵树变成了制作桌子的木板,他搞不懂为何有了木板不是第一时间就开始组装和雕刻,于是又问木匠。
木匠说,这些木板外部干燥但里面还是湿的,如果这时候就制作的物品是不耐用的,容易腐坏,因此要等到完全干透了在做下一步。
这是一种很好的精神,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踏实,在第一步还没做成前,不要轻易的踏出下一步,匆忙下的行动会造成最后的结果不理想。
这先生只好耐心继续等着,没过多久,他又去木匠的作坊看时,那些木板变成了桌子,但还没上色,等呀等呀,木匠忠于把桌子做好了,它有着流畅的线条和沉稳的颜色,每个抽屉和柜子都做的很精美,不会出现拉抽屉有卡住的情况。
木匠把桌子送来时才收钱,但先生观察到一个现象,他拿到钱只是往兜里一塞,目光还在打量书桌与指定放的地方是否相配,重点不在于通过这份职业赚了多少钱,而是对于自己做出来的作品是满意的,这是他每一步都精心雕琢的成品。
从分割大树到变成书桌,其中的步骤一定很多,而木匠不仅仅把这份活儿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来做,他还考虑到了耐用和好看的方面,希望做出来的家具能一代代传给后人。
在这篇文章里,我恍然一个重要的道理,一件事情除了认真的做,还要有精益求精的那份执着的精神才能把它做到自己认为的最好。
说起精益求精的话题,我先是想到自己,平常写完文章很少修改,打算修改的小说由于生病又停滞了。
看到这种工匠精神后,反思自己的行为的确不够好,对待自己的作品没有做到尽善尽美。
我像是一个不停在起房子的人,然后建好房子从来不回头审视这间房子的外观漂不漂亮,建好了又转头去开始新建下一座。
可这样的重复真的能进步吗?
当然不行,这样起的房子一定不是精品,只是歪瓜裂枣。
因为如果业主很爱自己的房子,他在接手房子后会装修,有的人还会装修第二次或第三次,然后还会买新的家具妆点室内,会摆上绿植等,简陋的房子顿时就变得层次丰富显出品味。
在写作领域,装修就是修改文章,比如结构、用词造句、标题、开头、结尾,把任何一个不满意的地方改到完全满意为止。 虽然暂时满意,但放的时间长一些后,你又会从满意的文章中挑出新的毛病来,因为你写完文章又会接触新的观点诞生新思考和感悟,同一个观点也会思考的更深,所以对于之前还没想到的部分进行补充。
说起修改文章不得不提起咱们小主文学院最近新诞生的播音班和编辑小团队。
出书想必是很多人终生的梦想,而把文字变成有声节目是另外一种呈现的方式。
小主给了大家一次机会,在一月刚开始的时候出了一个主题写作的作业题目,若是作业经过审核觉得可以用有声方式播出就会把文稿推给播音班的主播们录制。
这个审核的过程目前有三审,初审的人员先决定这篇稿子是否能继续二审,有无错别字,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具体符合作业要求,二审的人拿到稿子后判断文章还有啥问题,有问题就提出来让作者继续修改,然后修改后觉得可以过二审在提交给三审,由三审的人员决定最后能否变成播音稿。
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其中审核的一员曾经有个很疑惑的问题,这个队员作文合集到底是走精品路线还是写的还行的稿子都可以过稿呢?
如果是走精品路线,提出建议让作者修改是必然的事情,打磨文稿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这样一来供稿给播音班的速度就会慢很多。
可如果是滥竽充数路线,每天都可以有新稿子供应,但结果呢,这个专辑出来之后可能会让读者很失望。
曾经纠结过要不要让一些写的还行的稿子过稿,由于初次做编辑,心里还是有点怕得罪人的小犹疑,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我希望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精品聚集在一起才能变成一个整体的好专辑。
所以昨天拒绝一篇稿子后,我还在想这个问题,到底是直接告诉作者稿子没过比较好还是告诉他修改的建议,若是他愿意修改在进行第二次审核。
今天看到了星海月浅写给大家的信,我很支持她的说法,她也觉得认真和严谨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多改文别怕麻烦才能出精品内容。
趁着这周身体情况恢复的不错,我的上一本小说要继续开启修改之旅,不能只挑出别人的毛病而不审查自己的问题,在让别人修改好作品前,自己先要做好榜样的作用。
要像那位木匠一样拥有精益求精的品质,考虑作品如何更耐看更有价值,给别人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在修行自己。
修炼是漫长的过程,每挑出自己的一个问题,混沌的人生就变得清澈一点点,做一条清道夫,勇于在泥塘内清洁,一个麻烦其实是一份伪装过的礼物,你解决了问题就得到了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