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死于汉五年十二月。他被汉军分尸大卸五块之后,消息传出,“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即从前所属于楚国的诸侯们都投靠了刘邦,只有鲁地人坚决不投降。刘邦心想那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都被我拿下了,你等无名鼠辈还敢与我抗衡?于是他就欲率各路大军征讨鲁地并实施屠城。但有人提出,鲁地人一贯坚守礼义,素有为主死节的传统。针对这种传统心理,汉军首先采取了一个威胁与逼迫的措施,“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即汉军把项羽的头颅拿给鲁地人看,让鲁地人知道项羽确实已死,如果你们拒不投降归汉,那么下场可想而知;于是鲁地父老兄弟才投降汉军。当初义帝、楚怀王熊心封项羽为鲁公,所以鲁地人才要为主死节,即要为主公之死拼命到底;等到项羽死后,鲁地人知大势已去,终究不得不归属于汉。
天下全部归汉之后,刘邦赶快给项羽落葬。“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即按照鲁公应享有的礼数,葬项羽于谷城。此墓位于济州东阿县东二十七里处,又位于谷城西北三里半许,立有“项王之墓”的碣石,早已遭到毁坏。落葬之时,司马迁写道:“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即刘邦亲自为他的死对头、征战五年方拿下的项羽发丧,并向他致哀,然后哭泣着离开了现场。亲临现场发丧,表明了刘邦对项羽的尊重,毕竟人家项羽是推翻秦王朝的一大功臣,是继陈胜之后,最先与项梁一起起事的人;说明刘邦还是尊重历史事实的人。同时刘邦想借此表现出一种大度与仁慈,树立自己仁义为王的形象,并稳住那些对项羽有好感的人。他的眼泪是同情之泪、慨叹之泪,当然也是对他自己征战多年、终得正果不胜感慨的辛酸之泪。刘邦应是杀死项羽、使其身首异处被大卸五块的元凶;没有他废弃和约、围困项羽于垓下、悬赏索要项羽的项上人头,楚霸王项羽也许不会死得这么快、这么凄惨。所以刘邦之哭,明是悲哀,暗是庆幸,实是作戏;他终于打掉了项羽这个驰骋天下的敌手,终于可以驰心而卧、坐上皇帝的宝座统驭天下了。
面对归属于汉军的项羽家族及其部下,刘邦采取了一个比较高明的策略,“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即凡是项氏家族的人或是项羽的部属,刘邦都不予诛杀。这是一个减少并化解对立面的重要措施,也是表现刘邦心胸豁达有政治韬略的措施;你既已消灭了作为政治势力的一大敌手,成为统治者,就已没有必要诛连九族、斩尽杀绝。这一招比起项羽动则屠戮的作法简直是天壤之别,也是刘邦争取人心的有效措施。但刘邦想出了一个软中有硬、仁中有毒的损招,就是命项氏族人改姓,令他们全部归属刘姓。桃侯、平皋侯、玄武侯都是项氏族人,都随刘邦姓了刘姓。于是桃侯就叫刘襄,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封此人为桃侯;据说此人的儿子叫刘舍,后来还做了丞相。平皋侯就叫刘佗。玄武侯在《诸侯表》中没有记载。这些人从此不属于项氏了,他们的后人将不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了;在刘邦的族姓中有一部分是项氏族人不得不随之者——这是恩宠还是羞辱?可惜这些人缺少了一点项羽的血性,在事关生死面前,没一个敢拼死抗争或逃亡而不改姓的。最可恨的是那个项伯。此人坏了项羽的大事,充当了汉军的间谍,毫无廉耻可言。在楚军覆没、项羽身首异处、简单落葬之时,他竟荣幸地被刘邦封为射阳侯;当他孤独地走向自己的封地之时,心内不知作何感想?哀哉!项羽,你怎能有这么一位无耻的长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