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大家分享过我看书的第一次进步是在2018年6月上了星星老师的阅读课后,用预测和回顾的方式看得快起来。但在回顾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表现在时有“走丢”的现象。
在今年3月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时感受到了第二次大的变化。在看完这本书后,能很清晰地记得书内五讲的内容组织架构。这大概有三个原因。
首先,阅读量的积累。今年的前三个月看书15本,如下表(按看的时间先后):
1 《少有人走的路2》 M·斯科特·派克
2 《少有人走的路1》 M·斯科特·派克
3 《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 Spenser
4 《斯宾诺莎》 罗斯
5 《性的起源》 法拉梅兹·达伯霍瓦拉
6 《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 夏尔·佩潘
7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杨天石
8 《蒋介石传》 布赖恩·克洛泽
9 《西方哲学简史》 罗素
10 《零基础学护肤》 时尚芭莎编辑部
11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蒋勋
12 《如何看懂印象派》 丰子恺
13 《老中医》 高满堂 李洲
14 《玉卿嫂》 白先勇
15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第二,钱穆先生的这本书结构很清晰。按照汉、唐、宋、明和清代的顺序,从每个朝代的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到得失检讨。有利于读者在阅读时在内心构建一个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以前我也读过类似的框架清晰的书,比如高中的历史课本,并没有达到心中明了。我想是因为第三个原因。
第三,从葛旭老师讲的课中得到启发。我已不记得老师在到底如何讲三大政治哲学家,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回答“应不应该有政府”时的文章。
但从听完后,我看书时养成了两个习惯。一是之前已形成的预测习惯,再则是每段旁边都会简单的词句,或中文或英文,写下自己理解的内容。这样,看完一章文字只要看旁边的简短注释就能知道主线,要是一旦“走丢”了,也能很快找回主线。
祝大家读书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