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起
最近一直在听罗辑思维,听到了很多奇思妙想,不禁拍案叫绝。这是听了许多期节目以来,第一次质疑。首先声明这只是我个人粗浅的看法,也并不会改变我对罗老师的尊敬。
罗老师说反对中医的人,用不着听这期节目,而盲信中医的人,听完整期节目可能也不会被说服,还有可能被激怒。
说实话,我没有被说服,不过也没有怒,只是觉得罗老师这样完全地坚决地反对中医,似乎有点激烈。因此想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没有绝对的正确。我听了罗辑思维的巨婴国、王阳明等我喜欢的不得了的篇章,信服不已,这并不代表我也会认同罗老师的反对中医之说。同样,如果我先听了罗辑思维谈中医,并不赞同,难道我此后就拒绝再听罗辑思维吗?这显然不利于我个人的学习成长。
坚决反对中医
罗老师的观点:坚决反对中医,旗帜鲜明。
为了方便表述,先简单梳理一下罗老师的主要论据:
1.古代中国人和欧洲人的平均年龄都在35岁左右,虽然数据不见得十足准确,但也可证明认为中医没有改变古人的生命长度。
2.中医存在逻辑错误:中医和病愈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他举了一位员工的例子,小时候得了急性腮腺炎,老中医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脸颊上写个虎字,竟然神奇的好了。恢复健康显然不能归功于这名擅写“虎”字的老中医,愚昧可笑。
3.中医没有解剖学基础,理论根基就是错误的,因此而得出的治疗方案必不可靠。
4.中医没有经过大样本随机双盲分组对照测验,非常不科学。
5.中医市场上没有靠谱和不靠谱的分辨标准,因此无法相信。
由上面这几点不难看出,罗老师反对的“中医”是个大范畴,不仅指中医理论,也包含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方剂。全盘否定。
节目中,罗老师还讲到一位强烈反对中医的朋友给他的建议:招人时要先问求职者是否相信中医,信中医的一概不录用。因为信中医的人,都是人云亦云,没有怀疑精神,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今天我就试着发挥一下独立思考能力,体现一下怀疑精神,看看罗老师坚决反对中医的说法,是否无懈可击?
批判地接受中医
我的观点:批判地接受。
先逐条回应一下罗老师的论据:
1.中国和欧洲人年龄比,这样比较似乎没有可比性。是不是应该比较出现中医前后国人的平均年龄?
欧洲人本身和中国人的体质就不一样,况且欧洲没有中医,并不是没有其他的医学手段。
网上资料:东汉时期,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只有22-26岁,唐朝27-29岁。当然,不见得可信,也不见得都是中医的功劳。
2.确实有些疾病是自限性的,中医和病愈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医生,一生行医,都是靠脸上画虎啊。不能因为部分就否定全部啊。
家乡有个老中医,行医几十年,治疗产妇乳腺堵塞有奇方。有一年,我堂嫂还没出月子,两侧乳房堵得严重,像紫茄子,赶紧请老中医,开了两幅药就消下去了。
很多妈妈都有过乳腺堵塞经历,我想请问大家,这个不算自限性疾病吧?不管它,它就愈演愈烈,让人痛不欲生。
3.罗老师说中医没有解剖学基础,用的是清代医家王清任撰写《医林改错》的事例。王清任发现许多医书中的器官位置互相矛盾,他经过实际查验,发现一些医书所述与实际情况并不相合。
不过王清任的发现,不也是中医自身的改进革新吗?中医学史上有许许多多重订、注疏、发挥之作,不断地正讹补缺,这不就是中医发展、演进的历程吗?不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吗?西医也不见得一直正确,比如造就一口黑牙齿的四环素。中医和西医都是在一次次的推翻、重建中不断前行的。
王清任之后还有一个具有革新精神的唐宗海。《清史稿·列传》中提到,王清任、唐宗海“两人之开悟皆足以启后者”。开悟并不是否定,革新也不是弃旧。
古时,由于条件所限,有思维局限不可避免。即使现在,我们也不敢说我们的思维完全摆脱了各种束缚。中医,并不仅仅指古老的《黄帝内经》《伤寒论》,也包含了前代、现代医家思考、实践的结晶。
更何况,《医林改错》否定的也不是中医的全部。
没有解剖学基础的中医,并不是搞不清楚人体结构。
《清续文献通考》,在李炳所撰《金匱要略注》一书下撰写提要:
炳尝谓肝之本在右而行于左,根据郑康成之注《周礼·疾医》言肝气凉,肺气热。贾公彦申其说,云:肝在心下,近右,其位当秋。故凡右胁痛者,炳辄以甘缓之,无不应手而痊,此以积验得之,能发前人所未发,足以证西人肝右之说。
可见至少从唐朝的贾公彦开始就明了肝脏的正确位置,与西方之说是一致的。
4. 大样本随机双盲分组对照测验的确是科学的手段,网上有篇文章这样写:“这种大样本随机双盲测试是现在医学界公认的确定药物疗效的机制,也是一把严格的利剑,无情地砍掉了那些虚假的疗法,不管这种疗法背后有多雄厚的文化支撑(顺势疗法),也不管这种疗法被实施了多少年(放血疗法),总之无效就是无效。”可见这个测试是目前公认的机制。
但是,不能对一个没有经过如此测验的事物,直接判死刑吧?且不说中医流传千年,没有大样本测验,但也经过了世世代代的检验。我们举一个现在的例子。小孩免不了头疼脑热感冒咳嗽,家长们绝大多数都有带孩子去医院拿药的经历。柴桂退热颗粒是不是很常见?医生经常给开这种药,这可是西医哦。
从网上查到的资料显示:
著名的葵花牌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明确说自己的出处是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桂枝葛根汤”“小柴胡汤”。成份: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0716
此药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被各大医院售卖,是不是足以证明它已经通过了大样本随机双盲测试?那么,这样还能说中药完全不可信?中医方剂都是忽悠?
5.不仅中医市场上难以分辨靠谱和不靠谱,西医也是如此。良医难得,庸医举目皆是,这是中医、西医都没法避免的。哪个人没碰到过不靠谱的西医大夫。我们不可能就此不信西医了啊。
其他几点说明
1.青蒿素
罗老师讲到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里找到灵感,里面记载着青蒿能治疟疾,屠呦呦不断地进行科学分析、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罗老师认为这不能代表中医的神奇,反而更显示出它的不靠谱,因为葛洪的书里记载的治疟疾的方子有40多个。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屠呦呦也像罗老师一样坚决反对中医,把中医视作洪水猛兽,避之不及,那么又怎么能从葛洪的书中发现线索?诺贝尔医学奖又从何谈起?
从元代段成已为《肘后备急方》写作的序言,可见葛洪创作此书的本意:
“况穷乡远地,有病无医,有方无药,其不罹夭折者几希。……验其方简要易得,针灸分寸易晓,必可以救人于死者为肘后备急方。……使有病者得之,虽无韩伯休家自有药,虽无封君达人可以为医,其以备急固宜。”
书中所收都是简要易得之方,方便缺医少药之紧急情况。每一种急症后都罗列数种便方,比如治疗心痛方就列举了几十种。为给大家提供更多的紧急治疗方案,才搜集罗列了这许多。这不也是他的一大功绩吗?
2.废医验药
有人说中药的疗效经过科学验证后可以信赖,但中医的理论体系完全脱离科学,应该废止。可是如果没有中医,哪来中药?就像是一个演员的演技难道能脱离他而存在吗?
中医理论完全都是瞎掰吗?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作家六六学中医的事。中医虽然博大精深,其实说的都是最明白简单的道理:“让身体的开合枢机处于平滑运转的状态,疾病会自然远离我们。”
学了中医,她知道火应在下位,上火就是火跑到上面去了,因而长痘咽痛。解决办法就是注意下盘保暖,比如穿厚袜子。
我用这个办法对抗宝宝的咽红,穿一双大厚袜,晚上热水泡脚,没两天咽喉就恢复正常了。
3.岂可执着于偏见
对新生事物,都要鼓励、支持,抱持宽容的态度;中医古已有之,难道就要一棍子打倒、一概否定吗?
《清续文献通考》也提到了唐宗海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二十八卷。为此书撰写的提要载:
近世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古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会贯通,折衷至当,乃以生命为孤注一掷,杀人利器惨于戈矛,无怪全国之人之寿远不逮前也。唐氏慨之,揅精覃思,著此五种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操养命之术者,奚可胶执偏见哉?
是啊,我们怎可执着于偏见?
重申一下我的观点,我并非迷信中医,并非认为中药神奇,没有副作用,但是完全排斥它,确实有点夸张了。为什么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医和西医兼收并济,共同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这样不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