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新闻专业的必读之书——《看见》

新闻专业的必读之书——《看见》

作者: 蒹葭苍苍_b1bf | 来源:发表于2018-10-29 16:51 被阅读0次

    《看见》是记者柴静在进入央视十年后,写的一本自述性质的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本书也成为年度畅销书籍,不断再版。而柴静也因这本书真正变得家喻户晓,获得无数殊荣。搜狗百科对《看见》的内涵作了这样一个描述:一,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二,中国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三,我们自己的故事。

    不难看出,在柴静精彩曲折的前半生中,有一本书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必须承认也正是这本书,让我对柴静的印象从仅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变得血肉丰满起来。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柴静的认识仅停留在“一个记者,最近很有名,似乎干了很多了不起的事上”,而在我进入新闻传播学院,成为了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同学的推荐下读了她的《看见》后,我对她又有了新的认识,对她的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柴静说:她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述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她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而我必须承认,她是正确的,她选择的那些事,那些人,不仅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也震撼着每一个用心阅读的人,比如我。家庭暴力,村委贿选,同性之恋,环境污染,小学生服毒自杀……这一个个事件也许我们都以其它方式看到过,但是可能我们大多时候,只是愤怒一下,感叹一下,便又越过去,去读下一条新闻,这些新闻也只是如蜻蜓点水一样,会留下来点点波痕,但最终也在记忆里慢慢消散。读了《看见》之后,我才真正的知道,那些新闻背后的,从不为人知的故事的。

    对《看见》的赞美,我写的已够多,别人写的也已够多,所以与其在这里累叙这些,我不如再说说我看书后,关于新闻的一些想法。

    1:怎样选择新闻?怎样成为一个出色的新闻记者?

    陆定一说:“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范长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而未知的消息。”这两位都是中国新闻界的泰山北斗,其观点也在国内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中国新闻的标准定义。作为一名新闻专业学生,在读《看见》时,我有时候会忍不住用这两种定义去衡量它。然后我发现,在《看见》中,柴静所列举的一些新闻例子,比如药家鑫案、村委贿选、和两会观察等,都很符合这两个定义——事实,新近发生,欲知而未知,这些特点也都是这几篇报道中显而易见的共同点,相反,在柴静的另外几篇报道里,我却并没有看到这些特点,可是柴静的这几篇报道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被人称为“很优秀的新闻报道”。比如在奥运会时期她做的那个关于失败者的报道,在看到她的报道之前,很多人只关心成功者,对失败者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好奇心,也自然没什么求知欲,可是在报道后,这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这些事产生了求知欲,那么,我不仅想知道,这种新闻又应归到哪类里?读过《看见》后,我才知道柴静这个知名记者,其本身却并不是新闻专业的人,我的导师也告诉过我们,其实毕业后,有的新闻单位,比起选择新闻专业的学生,他们更愿意招聘一些中文专业的学生。我不禁疑惑,做好新闻的关键是什么?从上边可以看出,比起在大学里新闻理论学的好不好,可能更重要的是在毕业后,你的工作态度,新闻实践能力怎么样。比如在《看见》中,在柴静做征地的新闻时,有关于她态度的这样一段描述:“……晚上,我左手拿着专家联络表,脖子夹着手机,右胳膊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趴在满床的材料上看一夜。心智平平,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像小学生一样,一条一条在本子上抄一遍才能记住,青苗补偿费的数据挨家挨户算一遍,问题列出来,想象对方会如何答,一招一式怎么拆解,笨拙地双手互搏……”当初的柴静初出茅庐,又从未学习过专业知识,处处碰壁,可是她硬是凭借着一股钻研劲,为自己在新闻界打下了半片江山。当然,除了态度正确外,有敏感的新闻嗅觉,和新闻技能,也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的必要条件。

    2:新闻与政治有什么关系?

    新闻和政治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在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新闻无疑对政治有着巨大的影响,有的新闻报道,传递党情民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对政治起了很大的帮助,是国家政治的好帮手。但是,却也有一些新闻,揭露政府黑暗,很容易对政府形象产生负面影响。而在柴静的报道披露了很多东西,这当中就有许多是触及政治的,比如戒毒所贩卖妇女获得利益,村委贿选的使当地的民主制度名存实亡,山西政府为了经济数据为了政绩而漠视群众健康,对企业污染采取放纵的态度……这些黑暗面的披露,无疑会激起民众的愤怒,也会使他们对我国的制度产生质疑和不满,这时,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形象,往往会选择利用手中的权力,控制新闻引导舆论向对自己有益的方向发展。在柴静的看见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一现象。在看书的时候,我不禁想,柴静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央视社会地位非凡,柴静也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可是这都没能使那些官员消停下来,那么,当那些知名度不高,工作的新闻媒体也不像央视那样背景深厚时,这些新闻记者又会遭受什么样的对待呢?有些人认为在中央集权时期,传媒与政府的基本关系是:政府控制传媒,传媒顺从政府;政府利用传媒,传媒服务政府。在社会民主时期,新闻监督政治权力,而政治则运用新闻宣扬民主,总之,两者互惠互利,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可是我想,这可能是未来新闻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在我们必须都承认的是,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政治的阴影之下。

    3:做新闻时记者该处于什么位置?

    柴静在做关于小学生集体服毒的新闻采访时,有这样一段镜头:在一个死去的小姑娘的表弟因为悲伤而哭泣时,柴静蹲下去,为这个小男孩擦了擦眼泪。在柴静的一些节目里,她还经常会有些这样的小动作,眨眨眼睛,抿抿唇,捋捋头发,皱皱眉头。在一些观众眼里,柴静的这些动作可能很稀松平常,可是,在新闻记者界里这些动作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这是柴静新闻人情味的表现,是柴静的独特风格,是值得提倡的;可是,也有人说,她有些时候是

    刻意制造了一个气场或者制造一种神态,她的这些神态时刻在告诉对方,坐在你对面的是一一个林妹妹。而观众意识到这些小动作之后就容易被这些干扰,始终只看到她那儿弄来弄去。从而忽视了新闻本身。而产生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原因,就是对新闻与记者的关系的看法不同。前者,认为记者可以一定程度上参与进新闻去,而后者则认为,记者只要充担好新闻事件的旁观者、记录者就好,并不能参与到进入,改变新闻。而我作为一名资历浅薄的大一新生,则时常在这两种态度里徘徊不定:对新闻记者来说,最重要确实是如实的反应新闻,为公众呈现最初的真相,可是,若当一件并不美好的新闻事件将要发生,作为一个记者,是去阻止这个新闻,还是顺其自然,如实记录呢?

    4:记者的镜头应该对准的是什么?

    想到这我就不禁想起一个人——王克勤,被誉为中国第一揭黑记者的一个新闻人。他的新闻所关注的都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2002年,在写震惊海内外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时,王克勤用近半年时间,历尽艰辛,扎扎实实深入社会底层,先后采访100多位出租车司机及众多出租公司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披露了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受到中央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他本人也在2003年1月被评为搜狐新闻月度人物。在《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中,他多次深入黑市,不惜惹怒地下黑势力,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可是为了无数受骗股民的利益,他全然不顾。凭借一股韧劲,他最终把黑市的种种劣性暴露于阳光之下。除此之外,《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等一系列揭黑性深度调查也都是面向民众,关注民生的新闻报道。这就是王克勤新闻的关注对象。而在柴静的《看见》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陈虻问柴静: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新闻中的什么?柴静说:我关心新闻中的人。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在柴静的新闻观里,新闻就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人才有价值。我也能轻易的从看见这本书里看到柴静对人性的关注:在《双城的创伤》这一章中,柴静关心的重心是孩子的内心世界,在真假华南虎的事件中,柴静关心的是老农为什么说谎,在家庭暴力中柴静关心那些受迫害的妇女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对人的关注,始终贯穿了柴静的新闻报道。这两者都是很明显的关注“人”的记者。但是毫无疑问,还有许多的记者,比起关注个体的人,更关心整体的事。而许多关心“事”的新闻报道,也获得了不菲的成绩。比如一些重大事件的年度报道等,因其时代性、重大性而被广泛称赞。两种关注都有其特点,都是正确的,可是我想,如果我做新闻,可能我更侧重的也会是对人的关心。

    我的这些关于《看见》的想法也许浅薄、幼稚、空洞,可是不能否认,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所想到的,所希望了解的。

    在《看见》这本书中,我不禁触摸到了新闻,还触摸到了一个记者的成长。看完这本书后,我忍不住想,但我毕业了,走向工作岗位后,如果我也碰到了柴静所碰到的一些挫折,那我又将怎样面对?是像她那样犯错、总结、犯错、总结,还是小心翼翼不去触碰那些我知道我可能会犯错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我是会像她那样,在错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闻专业的必读之书——《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ab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