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完晚餐,宝宝蹲着沉浸在她的世界里玩玩具,玩的是益智类可以拼装的磁吸积木,五颜六色镂空的,中间放置的是写着英文字母的黄色塑料片,宝宝玩得很专心,似乎是要把它们拼接成一个正方体。宝妈则在一旁阅读名家散文,希望能够提高写作水平。
突然,宝宝暴躁痛苦地一推玩具,一屁股坐在瓷砖地上,大哭大闹起来。宝妈一惊,被宝宝吓得连忙跑掉她身边。
“大杰,你怎么了?”
宝宝依旧暴躁,说玩具不行了,伤心地眼泪汪汪,两只小腿狂蹬。
“是不是玩玩具遇到什么困难了,妈妈帮你好不好?”我轻声轻语地与之商量。
但宝宝依旧在暴躁的情绪里,哭喊着推我,“不要帮忙!”
“好好好,不帮。那大杰耐心点玩。”宝宝勉强答应了,又开始自己玩。
宝妈以为自己成功劝服宝宝,又可以开始自己的学习了。
可是没一会儿,宝宝又哭闹起来,看起来沮丧又痛苦,豆大的眼珠滑落,让宝妈一阵心疼。
想起不久前看过的书,要用同情的眼光看孩子和孩子共情。
于是宝妈蹲下来温柔地看着宝宝:“大杰,你现在是不是很难受很想哭?”
宝宝点头,对宝妈说玩具不听话。
宝妈立刻开导她:“玩玩具遇到困难了是挺难受的。”还举例说,“”妈妈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哭,妈妈之前有次大哭过,你还记得吗?”
宝宝点头回应:“记得。”
宝妈接着引导并肯定她哭泣的权利:“哭泣可以帮助我们发泄情绪,哭完了就舒服多了。然后,我们冷静下来,再来解决问题。把困难解决了,才更有成就感,更开心啊。你如果需要妈妈帮忙的话,找妈妈就可以了。妈妈爱你,会帮助你,保护你的。”
最后,宝妈张开手,问宝宝要不要抱抱。小家伙眼里噙着晶莹的泪花,亲昵地扑进宝妈的怀抱。
记录的这些小日常,没有过陪伴小孩经历的,大约觉得很普通,但是曾经的宝妈,或者现在没看过育儿书籍的家里人对待宝宝哭泣的这一时刻的反应却很不一样。
以前的宝妈会直接劝孩子:“别哭了。不玩就是了。”这一行为直接剥夺孩子表达情绪的权利,哭泣的权利。而且容易养成孩子遇到困难就放弃的习惯,对小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宝宝奶奶看见了的反应,把孩子抱走,一边抱走,一边还拍打玩具,推卸责任到玩具上:“玩具不好,我们不玩了哈。”这一行为直接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事容易推卸责任。
有一些成年人遇事,下意识就推卸给别人,等回过味来,意识到明明是自己的错,怎么连承担责任的勇气都没有呢。其实很多都是源自小时候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下意识的反应。
所以宝妈我推崇科学育儿,但并不盲从,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专家的法子,试过了有效,才是教育自家娃的好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