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不一样的观点:你看得东西没错,你只是没找对合适的时间。
感想:这点体会很深,所以太过于计划性去学习没有太大意义,但是要有比较明确的领域,也就是终极goal 的目标定向,这样虽然同时进行不同的项目,但实际上潜意识却在向同一个目标走,并不会迷失。但具体学什么没有必要太强迫自己。 -
知识的挑战不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知道什么知识有价值
-
你只需要应用,然后很多理解的差距自然而然的就能显示出来。
并且当你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这些知识已经从公共知识变成了你的「暗知识」(即经验性知识),而经验性知识将会永远带在你身上。
感想:这就是实践很重要的原因吧。
-
在压缩和语境之间有着天然的张力。
-
渐进式总结的重点在于找到取舍点。
它是一种选择性的压缩方法 —— 核心在于:
"如何让我现在正在消费的东西,更容易被未来的自己发现?" -
文字本身就是自己最好的标签系统。我认为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浮出已经在那里找到的关键词上,而不是标签。
-
不断地总结,把思路提炼成越来越小的层次。
-
我们有了快速索引知识的方法,并将其压缩成许多知识块
所以整个学习的方法就发生了变化。
迅速忘掉所学的东西,成为了我的目标。
我希望我的思维成为一个空的容器,能让外界的想法短暂的停留,然后驶入第二大脑。
这样我既可以保持清晰地大脑,又能建立起持久的结构。 -
渐进式总结其实是一种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创造价值的方法。相对来说,你现在做的是具体且相对容易的工作,而不是投机取巧的、困难的工作。你把耗时但无风险的活动(阅读、高亮、总结)尽可能早地准备,而把快速但有风险的活动(执行、决策、交付)尽可能推到未来。
-
这里有四条指南:
- 不要在所有的笔记上都应用所有的图层
-
以共鸣为标准
你唯一的工作是暴露出文本中已经发现的语义钩子。 - 为自己设计一个用的最顺手的系统
- 让笔记保持一目了然
-
大脑根本不是用来记忆的。
-
通过依赖识别而不是回忆,我们为创造留下了更大的带宽。
不是要把每一个想法尽无遗地罗列出来
而是要创造一个丰富的触发器、提示和钩子的环境
以引发记忆、联系,甚至是更多的新想法 -
信息压缩进步也是艺术的根本。
沟通是压缩,把复杂的思想包装成整齐的词汇,并用约定俗成的习惯传输给对方。
爱情是压缩,把一系列的经历、记忆、感受、思想融合成一种令人振奋的心境。 -
完美记忆的重担 (THE BURDEN OF PERFECT MEMORY )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能从记忆中回想出某件事情,就被当作一个人学过某件事情的最明确证据。这就是学习的反刍模式 —— 在不加入任何自己的解释和创意的情况下,你能够越准确地再现它,你的分数就越高。
感想: 这就是考试不值得过分推崇的原因吧 -
大脑和文件柜最大的差别是,大脑不仅仅存储,还能采取行动。而行动,才是学习「真正发生的的地方」
感想: 这就是我们强调实践的原因吧 -
训练你的直觉(TRAINING YOUR INTUITION)
我们必须从知识的囤积者,变成知识的使用者。
我们必须学会将阅读、回顾的重点
放在我们关注的事务上
这样我们才能看得更清楚,而不是被信息淹没 -
渐进式总结是将你所消耗的信息,转化为训练你直觉的数据
你可以消费更多信息,因为你能不断地卸载更多无用信息
即使你最终丧失了这些数据
你也由于这个训练的过程,让自己的经验变得更加多样和深入,更加的敏锐。 -
概述一下我认为的数字时代知识捕捉的普遍原则(排名不分先后)
- 互动重于消费
- 平衡细节与可发现性
- 机会性压缩
- 直觉大于分析
- 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信息上。
信息的价值不是均匀分布的 - 隐性知识高于显性知识
- 重视问题,轻视答案
- 大脑并不是第一天就要建成
他注定像个孩子一样
拥有无穷的好奇心,不断地问「为什么」
而且对答案永远不会满意
一个深刻又让人不安的问题
其价值远远超过单纯的答案
能为一生的创造性探索提供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