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en≠加密数字货币
在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国家发行的信用货币,本质上是依靠国家的信用背书发行的一般等价物,当然加密数字货币也是货币的一种,不管其形态如何变化,背后的发行方一定是主权国家,得不到主权国家的认可,充其量只是一种加密资产,不能算作货币。
货币,特别是信用货币,从一开始就有权力介入,所谓“货币在市场交换中自发形成”的观点,恐怕只是一种浪漫的幻想。实际上,货币即权力,货币即政治,货币权力必须属于国家。
将 Token 译为“代币”,弊端非常大。Token 可以代表各种权益证明,但是唯独要代表货币,最终还是需要国家授权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加密数字法币。
比特币当初的目的,就是成为互联网世界的支付货币,九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得到主权国家的背书,把比特币称作货币显然名不副实。反而容易引发货币主权问题,成为各国央行的眼中钉肉中刺,没有国家的授权和支持,所谓“加密数字货币”只是自欺欺人,最终只能变成了一种存储价值的数字资产,并没有发挥硬通货的作用。
Token 有三种属性:
1、数字权益证明,必须代表的是一种权利,一种固有和内在的价值。
2、加密性,也就是说Token的真实性、防篡改性、保护隐私等能力,由密码学予以保障。每一个通证,就是由密码学保护的一份权利。这种保护,比任何法律、权威和枪炮提供的保护都更坚固、更可靠。
3、可流通性,也就是说Token必须能够在一个网络中流动,从而随时随地可以验证,而且可以自由交易、兑换。Token也可以代表一切权益证明,从身份证到学历文凭,从货币到票据,从钥匙、门票到积分、卡券,从股票到债券,人类社会全部权益证明,都可以用Token来代表。
所以Token=可流通的数字权益证明,我觉得将Token翻译为“通证”最为稳妥。
当Token遇上区块链:
Q币、游戏币、各企业和商场用户的积分、打折卡、会员卡、信用卡等,他们本质上都属于通证,都属于数字化的权益证明,但是没有密码学的应用,而且流通性也有限,这些数据都运行在公司的中心化数据库中,通证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
直到遇到了区块链,Token才得以完成脱胎换骨的蜕变。区块链是新世界的后台技术,而通证是新世界的前台经济形态,两件事情完全独立,两件事情也同样伟大,就是因为区块链为通证提供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它所达到的可信度,是任何传统中心化基础设施都提供不了的。
区块链是个天然的密码学基础设施,在区块链上发行和流转的通证,从 DNA 里就带着密码学的烙印。区块链的本质是一个,历史记录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技术,它的核心就是信任的本质。
区块链中的账本,它的每条记录都是有联系的,每条记录像锁链一样被连接了起来,如果其中有一条记录被修改或者被删除了,其它记录中的加密数据,都可以验证出这个账本已经被篡改过。
区块链的另一个特点是,这个总账本在每个计算机中都保留了一份,同时每一份都是一模一样的,这就可以保证了一份账本被破坏了,其它机器上的账本还是可以使用的,确保了数据不会丢失。
以上两点保证了,区块链可以建立起任何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它保证了数据是可靠的不可篡改的,从而实现了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传递,不需要第三方中间机构的参与,可以说区块链是一台制造信任的机器。
Token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壁垒,完成了价值在互联网中的自由传递。区块链技术帮助了Token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为实体经济服务,创造了条件。
Token启发和鼓励大家把各种权益证明,比如门票、积分、合同、证书、点卡、证券、权限、资质等等全部拿出来通证化,放到区块链上流转,放到市场上交易,让市场自动发现其价格,同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可以消费、可以验证,是可以用的东西,优化了实体经济权益的分配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