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葛朗台先生,是在初中语文老师说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的时候。当时也没多想,就照着笔记背了下来。心里偷偷想,肯定是个有钱的吝啬鬼。
第二次接触,是在高一的时候。当时一家书店里的书按斤两卖。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喜出望外的买了《普希金诗集》、《哈姆雷特》和《欧也妮·葛朗台》等五本书。具体还有什么书没印象了,结果到高二意外的发现买的书撞了两篇课文,也算是个有趣的巧合。不过,撞书的时候我特别心疼钱,后悔没买其他几本想买但没买的书。
我心里自嘲,叫你想着吝啬鬼吝啬鬼,自己倒成吝啬鬼了,几本书就纠结个没完。
当高中毕业,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又有了新的感触。
书的大意是这样的——葛朗台先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吝啬鬼。他不仅对别人吝啬,对妻子和女儿也吝啬。水果成熟产量过多的时候不拿去救济穷人,而是任由水果烂在树上;妻子病重不陪在妻子身边,而是给妻女一百多金币让她们花;他的女儿欧也妮小姐恋上了穷亲戚查理,他不仅不支持,甚至差点破坏了女儿和她的小情人的定情信物;最后,当他快死去的时候,他的手,只想抓住牧师手中的十字架,然后就病逝了。之后,欧也妮小姐接替了葛朗台先生的位子,成为了农场主,组建了学校和慈善机构,并有了新的生活。而她之前的小情人查理,在离开欧也妮小姐以后自甘堕落,成为了一个流氓。欧也妮小姐在一个冬天,和她的女仆说,现在只有你爱我了。
这篇小说情节连贯,一波三折,称得上是部佳品。但我一直很奇怪,如果仅仅是塑造一个吝啬鬼形象,为什么这篇小说会那么出名?因为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什么现象,揭露了什么事实?因为作者出名?
我苦苦思索了一天都没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最后还是放弃了。当时,我高二。
高二之后的几年,家里经历了一些变故,我才逐渐意识到这篇文章背后的深意,葛朗台先生沉默的爱。
——他对女仆的爱,对社会的爱和对妻女的爱。
在故事开头,葛朗台先生之所以水果烂掉都不肯救济穷人不是因为吝啬,而是出于不能破坏市场规则,致使社会动荡的考虑;他之所以让女仆尽情享受水果的美味,不是因为水果遍地吃也吃不完,而是出于对女仆的信任——因为女仆很有可能会偷卖给穷人,但他没有怀疑她;他在妻子病重的时候没有花时间探望照顾,或许不是因为他不爱他的妻子,而是因为农场不能一天没有人管理,有一个细节读者或许没有注意到——葛朗台先生连衣服都舍不得买新的,却给了妻子一大把金币——或许,那是他给妻子下聘礼的时候的钱,他给妻子留的私房钱——农场的钱,或许在他看来是公家的,所以他几乎一分都不花,哪怕被人嘲讽是箍桶匠也不为之所动;而之后女儿遇到的穷亲戚查理,或许他一开始就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但不想破坏女儿对爱情的幻想,所以一忍再忍,直到看到那个镶着金子的梳妆盒,终于爆发,但他还是随女儿去了,勉强同意保留——但故事的结局是不是也说明了什么;他开始生病,或许是出于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女儿的担忧,到后来病重了或许同时还包含了出于对农场命运的忧虑;葛朗台先生培养女儿,又让她签不继承财产协议,或许是出于对女儿未来的考虑。在故事的最后,他依然把农场留给了女儿欧也妮小姐。而欧也妮小姐所做的事,在当时的我看来,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但,现在我认为还有其他深意——或许因为葛朗台先生以前穷,他或许彻底认清了那些穷人的真面目,才故意那么做——他把他的一切留给了女儿——无论是农场,钱,自由还是追求爱情的权利。在他死前想抓住的,或许不是十字架,而是妻子的手。
他吝啬了一生,又为他的家庭,他的责任,他的感情奉献了一生;他不是不能为自己博好名声,但他始终坚守不能动公家钱的底线,穷了一生,差点还害了自己的女儿。
或许在他弥留之际,他还在担忧他的女儿。他女儿那么小,那么年轻,那么单纯,会不会被人骗,会不会被人欺凌…
他已经尽他所能做好了一切,哪怕在地狱,他也在担忧他的女儿吧…?
但在我看来,他应该上天堂和他妻子团聚,然后一起默默看着他们的女儿长大,从一个青涩的小姑娘,到一个成熟的大姑娘,一个乖顺的妻子,一个温柔的母亲,一个慈爱的祖母,直至死去与他们两夫妻相聚。
这种沉默的爱,我感同身受。
希望葛朗台夫妇都能幸福的在天堂过完余生。葛朗台先生,一路走好。
—————————————————
最后,我只能说,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是没有原因的。这篇小说思路之缜密,人物的形象塑造,真心不是我能比拟的。
推荐大家多看几遍,或许会有新的感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