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今朝还念
每年今日,特殊的日子里,朋友圈里清一色的在把历史铭记着。南京这两个字再也不是单单一个地标那么简单,它更多背负着历史的重量。太多人的痛苦悲伤,也铭记着一些人的罪恶,让我们每个人再提起它,都异常沉重。
我第一次去南京那年是17岁,高考结束等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怀揣着去外面闯闯的好奇心,孤身一人来到了南京。夏季的南京闷热,无风。人很多,楼很高。那时候有个小闺蜜在南京雨花台,我跟她一起住。房子很小,只能放下个床和凳子,没有空调,我们就对着风扇抱着冰西瓜傻笑,我常常因为中暑会吐,却也还是喜欢那个地方,喜欢那段经历。
住宿边上就是火车道,夜晚白天都能听到火车滴的鸣笛,车轮况且况且的把一些人送去归处。我却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又要去向何方。南京的夜很美,炎热的夏季就算是流着汗也觉得到处充满了人情味,楼下的早餐一般是豆腐花和油条。
后来找了一份工作,对,未成年,什么都不懂。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敬畏。最后在闺蜜的陪伴下到了夫子庙那里一个卖特产的店里做了导购。借了闺蜜的高跟鞋装成大人的模样,那是人生中第一次穿高跟鞋,现在想起,嘴角都会上扬的。我们的确经常总是在不合适的年纪里尝试做着时宜的事情,又总在适合的年纪做着不合时宜的事情。
那时候的薪资是1500,说的是工作8小时,但基本工作下来,都要到晚上10点11点多,一天站下来腿是酸的。我还是不怎么爱说话,大概是书读多了的人都比较隐晦不善言辞,真的就在怀疑人生。才回头看,那一路在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直至大学一路上被我们刷下去的同学,他们是过着这样的人生吗?
大概在南京待了一个月不到吧,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明明其实也早知道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才去体验人生。那时候却欣喜的像一个孩子。仿佛这一个通知书是个稻草拯救了现在的苦海。离了职,老板也没给钱。就这样撤走了南京。。没觉得是开始,也没觉得会是结束。来也悄悄,去也悄悄。。
第二次来南京是时隔4年后,21岁。大四的那个暑假,故事的背景不去多忆,再来南京也是没计划的,身上带着奖学金剩下的几千块钱,孤身一人。换了手机卡,谁都找不到,不同的是当初的闺蜜,如今已不在南京,现如今也不能再用闺蜜去称呼了,算是久不见的老朋友吧。这大概就是岁月的魔力。很多人都会走散,很多人也会不知不觉地渐行渐远。
再来这带了些标签,本科生,获奖无数,党员,能力突出,对这个社会不是当初的敬畏,而是一种傲慢姿态。所以说人年少无知永远不知道哪里会是个头。那时候住的是一个宿舍式公寓,还记得是53楼,可以看到南京的夜景。四五十平不到的房子里放了8组上下铺,住了16个姑娘。她们大多十五六七八岁,有的是做面包的,有的是在婚纱店了当导购的,还有三个姑娘是夜场小公主。在我边上的这个姑娘是家里就在南京,父母不在家跑出来住的。那段经历其实也蛮有意思,所以说人分层么?你不接触你觉得不分的,你接触你会发现,太多人在你不知道的世界里,不能理解的世界里过着自己的生活。别人看你也是一样的。
后来就自己找实习,走了十几家,迷路很多次,也碰了太多壁,很多不甘,学生时代的优秀跟社会大环境并不一定会完全接轨。当然人必须要适当归零调整自己再出发的认知,你努力引以为傲的其实在不同环境不同人面前,基本都不会是一个事情。直至今天,我都不觉得自己有多好,不是为了遵循谦卑谦逊的美德,而是真的感知自己的渺小,还有很多未知认知等着自己去打破。最后清华同方和中铁抛出了橄榄枝,但是最后我还是没能留在那个地方。
第三次去南京是在今年的3月去开创业板,熟练的穿着高跟鞋,不迟疑,不犹豫,不彷徨,想起了之前来两次的经历,感叹岁月如梭,感恩这个地方给的感知。
南京教会了我很多事情,做事情也好,做人也好,这是一座让我看世界的一个基石。我不知道命运为何让我来此,又准备把我送向何方,命运之轮推你向前,一切总有定数。我在那几段里经历的,看到的,体会到的。在今天都会有所体现,我待人谦卑真诚,是因为我理解每一种不易,我不阿谀奉承任何一种势力,是因为我懂得真正需要什么,所以就懂得拒绝。
社会给你一些显现,是为了让你更好的认知自己存在的位置,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就不会再去质疑人生,而是很清晰的知道自己来自哪里,要去向何方。
南京,对我来说,铭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我走过的青春,那些拐点。语言的力量总是轻描淡写,历史的印记总是刻骨铭心,忆南京,还看今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