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这样一句话,“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同样,如果为与人相处安全、和睦,而去强颜欢笑,伸手相助,那也不是善良,不是发自内心的微笑,不能让自己内心平静的帮助,那都是伪善。
最近几年,常常听说讨好型性格的人如何如何,尤其是育儿的时候,多次听到大家强调一定不要培养出讨好型性格的孩子。
今天看到了滑洋的《不去讨好任何人》这本书的时候,就忍不住翻开看了看。这一看啊,就还看出来了一些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5138665/3d7249aaa2895ae1.jpg)
比如,不去讨好任何人,是不是也包括父母、伴侣、子女。
可是如果能在我能力的范围内,我是愿意讨好他们,因为讨好他们,让他们开心,我也会感觉到开心。
另外,如果我的一个微笑能让陌生人感受到善意,我是可以保持微笑,向这个世界传递我的善意。
最后,这个“不讨好他人”,是不是就是“讨好自己”?人是群居动物,想要真正的讨好自己愉悦自己,是不是要和周围的环境及人连同着一起讨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活着就有所需有所求,当我们所求满足不了我们所需,我们就会不满,内心纠结痛苦。而当我们所求满足我们所需,我们则会感到平静,美好。
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原生态家庭带来的影响还是适者生存原则下带来的竞争,更或者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都造成了我们各种各样的需求,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人设,不断地讨好着身边的人和圈子,可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讨好自己。
所以,与其纠结要不要讨好,讨好谁的问题,不如先认清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就拿讨好型人格的人去帮助别人来说吧。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主动帮助别人的行为,是你填补内心匮乏的举措,不是因为内心富足而自然溢出的结果,这就是你无法通过帮助别人获得满足与快乐的原因。”
这就如:曾经,有一个乞丐,他怕别人说他自私 他把仅有的一个馒头掰成了两半,分一半给了跟在他身后的流浪狗,可是他由于不甘愿,而对那条狗怨声载道。
曾经有一个乞丐,他知道饥肠辘辘的痛苦,于是他把仅有的一个馒头掰成了两半,一半分给了跟在自己身后的流浪狗,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同样的一个故事,却给人不同的感受:一个被逼着带着怨气的乞丐,伪善的乞丐;一个充满着善意的善良的乞丐。一个有所求有所怕,一个无所求内心富足。
而生活中,我们也会做一些好事,如果这些好事不能让自己快乐平静,它就是伪善。而真正的善良,首先是我们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是自发的,如果不是,我们确实会感受不到应有的快乐。
尼采说:“对待生命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早晚你都要失去她。生活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明白了自己的所需所求,那么无论对谁的讨好都是值得的。
而这本书针对讨好型人格的日常表现具体从八个方面来讲解:拒绝别人就心慌、无条件地附和别人、不能对别人提要求、主动为别人行方便、总是做别人期待的事情、停不下来的微笑、从不发脾气,以及用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每一个方面都有我们似曾相识的案例来由表及里地分析讨好型行为发生的深层原因,这些深层原因,或许就是我们真正的所需。
可是无论我们有着怎样的需求,前提一定是善待自己,而想要自己受善待,我们就要善待周围的人和物。
与人善便是与己善,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是我们一辈子要进行的修行,愿你我都走出伪善,活出更好的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5138665/fb65bfc7b70ffd68.jpg)
网友评论